岐军装备的铠甲大致有六种,其中番军步兵以三层轧制牛皮铠和步人鳞甲为主。
禁军以步人细鳞甲和护心铠为主,重骑兵配挂长摆鳞甲,地方的州兵装备轻皮甲、二层轧制牛皮开,南方的州兵以布铠为主。
此外岐军也装备有从中东、欧洲传入的锁子甲,但数量很少,并非是因为锁子甲只能手工生产与装配,生产率低。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最不缺的就是人力,而是锁子甲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就有点水土不服。
沈云卿此前也曾建议兵部多装备锁子甲,后来发现不现实,且不说锁子甲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当然,钢环可以,但装配只能手工。
锁子甲虽然对刃器具有绝对免疫,但也不是刀枪不入,面对钝器和强弩根本没用。
中原文化也决定了战场上十八般兵器俱全,长枪捅不死你,那就掉头,用枪棒揍。其他的锤、棒子、链子、拐子不要太多。
此外岐军是大陆军战术,对外主要战争是面对骑兵,锁子甲在动则数千数万,可能是几十万的骑兵面前,几乎是无力的。
马上的刺杀和劈砍带有惯性和加速度,即便是刃器,也能借助马的冲击将锁子甲切开。
因此刃具和马匹速度结合后,锁子甲刃器无敌的金钟罩也就给破了,更何况遇上骑兵的长枪长矛,锁子甲根本无力敌挡。
而且锁子甲分量也不轻,加上外边还要穿戴一层皮甲和衣服,对于亚洲人的体格而言,重量实在太大,严重影响步兵机动力和日行军路程,如果减少编环和钢丝直径,又等于削弱防护力。
此外,沈云卿还发现,早年岐军远征波兹津与乌兹曼交手后,发明了一种专门对付锁子甲的战术,叫“插肉枪”和“滚地刀”
锁子甲就算对刃器有较强的防护力,在缺乏钝器和强弩的时候,其实也不完全是无敌,因为从没有锁子裤,把腿部和裆部罩起来。
中原军团遭遇锁子甲后,第一战便大破锁子甲,正是用的下三路招数。
专门用长杆兵器去戳敌方腿部,或是用钩镰枪、斩马刀。近身则靠滚地砍腿,最大程度发挥中原武功多变灵活,不拘泥于形式的战术战法。
而中原的鳞甲铠,有一千多枚铁片串联而成,其对刃具的防护力并不逊于锁子甲,对钝器也具有较好防护力,对强弓防护效果略差,对轻弓、硬弓具有较强防护力,随着材料技术发展,与加工技术成熟,鳞甲的防护力还能进一步增加。
去年开始,兵部的鳞甲甲片都用碳钢上冲压机,一片一片的冲压成形。而后修边去毛刺,最后热处理,无论其硬度、韧性、还是防护力,无不有质的飞升,价格还只有此前的百分之四十多。
明年开始,就连护心甲也将实现模具冲机,经多次冲压拉伸成形,多数工序实现机械化生产,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前所未有。陆争拍胸保证十年内岐军人手一件的底气正是来自于此。
女帝龙颜大悦,极是高兴:
“正使人选朕会尽速选定,兵备之事,兵部当从速去办,无论开战是早是晚,有备无患总是好的。”
“臣领旨,臣告先退了。”
待陆争离去,女帝与欧阳羽说:
“尽快准备贺礼所需财货,只可多备,不可少算。”
“陛下这是文攻武吓恩威并重,但愿忽喇能就此收敛,不再复燃战火。”
“就收敛恐怕是不可能的,木可烈汗在位时,便已多次来信于朕,忽喇内部早已无法控制,若非看在我朝定期给予好处份上,定是早就开战。
现在回想起来,朕还有些后怕,当若非采纳沈云卿之策,推行高粱,改革盐政,今日局势还不知要糜烂到何地步。”
“另外还有海郡王的工造术,说起来也是天下一绝。若无孟津县的机器纺纱,工部改进的机织,朝廷官坊的织坊恐怕还产不出这么多的布。”
“是啊,朕可听说,关中、京畿两地的棉花都不够了,棉花价格大涨。此前财阀、地主皆以种粮为主,种棉甚少,而百姓种棉较多,如今棉价高涨,关中种棉者不在少数。欧阳,传朕口谕给户部,责令增加今年今年输往关中的米粮,以补关中种棉。
另外责成司农寺,效法宁阳育种之法,看看能否在北方培育高产小麦。”
“奴婢立即去办。”
蒸汽纺纱机的使用,直接效应是纺纱效率急速攀升,棉纱价格下降。
同时人工织机结构的改进,和技术下放,提高朝廷织坊和民间织布的效率,进而充裕了国库布匹的存量,得以有更多的布匹用于供应塞外。
同时也带动了京畿、关中两地的棉花种植,令棉花价格大幅增长。
由于大气变化与维度因素,关中、京畿两道降水比百年前大幅减少,种植水稻需要大量水源,水源的减少削弱了水稻的产量,尽管这些年也用上了宁阳高产种。
但到了北方,多少有些维度气候的水土不服,高产水稻在关中、神都地区的效果,远比其他州郡逊色得多,用时又缺水,进一步削弱了水稻产能。
种麦虽然所需水资源仅水稻的一半,但产量也只有水稻的一半到六成,北方夏季种水稻,冬季种麦,一年的收成还不到南方的一半,因此南粮北运一直是中原王朝历来的国策,否则北方的粮食价格,将是南方的两倍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