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带来一个问题,海通治下各县但凡是从事耕种的农民,都集中在乡,里、村、正、保、邻五个基层组织都不分散,而是都集中在乡里,所有村,都被集中在乡。
这就导致各村人口不分散,相反都集中。
这是其一。
其二是农耕时期之所以农业活动以村为单位,就是因为农业时代的耕作与人的交通能力有关,人不可能耕种每日交通距离之外的土地。
因此只能把大量自然村分散至各片土地,这就导致乡下各村分散。而且还带来土地破碎化,土地产权问题。
而沈云卿为解决人口集中后,远处耕地较远问题,实行季节性轮作与集中屯田。
既三月到八月之间不间断的种地,在八月份种下最后一茬的土地尽头,建立另一个生活据点,然后明年开始,从两头对进作业。
然后八月到十二月或是来年一月初,不间断的收割,如此三月种下的粮,七月底,八月初收,四月种下的八月收,五月种下的九月收,六月种下的十月收。
如此就能基本解决乡集体人口集中,土地距离增大带来的农业耕作问题。
同时实行驻留田间,修建茅棚,大量使用耕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土地扩大,人口集中带来的交通问题。
此外还得有丰富的谷物品种,得要水稻、高粱、小麦三种作物轮作,才能实现这种模式。
而且由于高粱加入,江淮地区原本一年只能种一季稻米一季小麦,现在两年能两季稻米、两季小麦、一季高粱,或者两季稻米、两季高粱、一季小麦,亦或者两季稻米三季高粱。
原因就在于高粱需要的热积累温度少,同时宁阳高产种缩短了热积累温度,两者共同作用下,两年现在能种五季。
当然,这么好的收成也不是没有弊端,就是人太累。
正常的耕作劳动,一年农忙两季五次,冬麦收割春播种,夏收夏种秋收割,总的工时也就四五个月,如果有耕牛,还能更快。所以一年当中至少有半年是农闲。
农闲期间农民如果田赋缴纳不足,需要向官府服劳役,去做工,以补偿税赋缴纳不足。如果交税达标,农民自己可以去大户帮工,或者做些短工增加收入,也可以自己在家做些手艺拿去卖,总之体力劳动不会太累。
但缺点也很明显,收入太少,老百姓不够富裕。
而现在,一年有八九个月农忙,老百姓收入大幅增加,虽然累,但是沈云卿的配套产业却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副食品、生活消费品不要太丰富。
除此之外农闲的两三个月,还能去海郡王与海通当地工坊做工赚些外快。于是又带来农民收入增加,缴税足额之后,前来官府做工补税的农民几乎绝迹。
由于乡的人口大量集中,加之近些年海通大量安置流民、灾民,致使海通各乡的人口已经不是千单位,至少是万单位,一个乡的规模比穷乡僻壤的一个县还多,海通的一个县,都快赶上一个小州。
而且自从出了庒县民变之后留下个后遗症,各乡都以乡为单位,高度军事组织化。
由于需要集中劳动力屯田,各乡也只能组织化,否则人力无法高效集中,也就谈不上“乡集体”轮作屯田,这必然带来农民的组织化,组织化的终极形态就是军事化。
此外海通农民还特别富裕,加之人口集中屯驻,这就让萧崇想到一策。
“本官观海通各县人丁颇多,且集中屯驻,若是能将之组织起来,加以操练,纵然有海寇来袭,多半也不能掀起什么风浪。至于各地流窜入我州治下,眼下各乡乡民不少来自于外州,皆由各县登记造册,各里、各村连保,理应没有盗匪之流。
因而盗匪不太可能藏身于乡间,多半应该在县城,在州城,在野外,故而若是能动用乡民,先把各乡辖地搂一遍,同时在各县与州城缉拿盗匪,本官以为,效果要高得多。
只是这眼下江淮还算太平,由地方州衙擅自召集乡民,操练百姓,怕是法度上说过去,朝廷也恐有非议,此外器械调度也颇困难。高大人以为呢?”
“这个,确实有些为难呐。这自古只有练兵备战之说,从无练民防贼之说,更何况只有千日做贼,没有日夜防贼的。不过此法当下确实不失为良策。
海通民情特殊,不同于外州郡县,若是能加以利用,确实可以自保。不知萧大人可与于司马说过此事?”
“本官已说与他,但于司马仍担心当年庒县变故,故而未曾松口。”
“原来如此,既然于司马并不赞同,操练乡民之事将无法进行。下官以为,既然于大人那里说不通,下官这司法也无济于事。倒不如先将稽查捕盗之事做起来,令各县各乡严加防范,以免遭贼袭扰。”
“嗯,本官以为可行,本官即刻以州府名义广发告示。”
由于庒县民变的缘故,海通司马于成业对各乡集中屯田始终高度警惕。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