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郝仁谈妥条件,此时天色已是不早,马文修安排钟墨俞引郝仁前去营中住下。待郝仁离去,马文修继续之前的话题说:
“这位郝大人,倒是公务财务两不误,为了些耕牛竟也打着公务的幌子前来腊婆,着实有些少见。”
“呵呵,其实此人颇有可取之处,放在振州任上着实屈才了。”
“哦,难道海郡王有意提携郝仁?”
“本无此意,但其此来腊婆,倒是提醒了本王。本王观他精于财道,且是土民出身,宽待百姓施以仁政,或许日后可用。”
水淹潮瓯收复各部之后,岐军速取腊婆的可能性迅速增加,军事措施之后的政治措施,有必要正式提上日程开始考虑,战后如何管理统治腊婆,成了重要问题。
使用朝廷目前的官制与制度管理腊婆,既不合适,也不合理,其实也不可能。
同时腊婆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民族构成,他们也不会完全接受中原王朝的一套,但是在武力面前,他们会低头。
如果压的太重,他们表面服软,暗地里搞反政府运动,结果还是无法长治久安收服腊婆。
如果放任不管,延续腊婆原有体制结构,和没打也没区别,反而劳民伤财死了这么多人,国力都打了水漂。
因此就得有个新的措施,或者至少在现行的朝廷官制和体制之内,变相整合一套适合海外属地的官制和管理措施,同时又能符合腊婆民情生态,甚至日后其他海外属地的制度。
而执政和治理,除了方略政策的大方向,更重要的是选官用人。政策再好,没有人去执行,或者打折扣执行,甚至干脆不作为,都不行。
郝仁的登陆,无疑让沈云卿看到一个较为合适的人选。
此人贪不贪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至少从振州的情况和郝仁自己的介绍,此人是个善于搞经济建设,知道提高生产力,降低劳动强度,腾挪人力搞高效高收益产业的官吏。
至少这么个明白把经济基本盘做大,知道提高生产力的官员,首先不是一个昏官。
其次,其有经济的本质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么个笼统的概念。
其三,一个知道经济本质,善于搞建设的官吏,在当下的氛围下,按说不应该太贪,至少不应该大贪,特贪,巨贪。
但为了办事方便,为了利于搞经济发展,有时候碍于人情,收受一些贿赂,拿一些礼金,这些行为还情有可原,至少当下的官场氛围是可以容忍的。
最后,当下的经济结构产业单一,尤其是振州,产业只有农业,农业成分又以谷物与海捕为主。其人口少,产业单一,经济总量少,贪官墨吏再大贪特贪,当地的民生能被压榨的空间有限。只要看振州的民生和经济成分,就能知道当地的经济建设情况,与郝仁的政绩真假。
此外郝仁还有一个优势,他祖籍不是岐民,是西南的少数民族,能说西南少数民族话,对不同民族的处理方式有交好的认知和措施,对少数民族的难处较为理解。
基于以上种种,沈云卿开始考虑举荐郝仁出任日后腊婆重要官吏。
但眼下还需要观察,一是即便今年能总体结束腊婆本土作战,但战后的政治协商与安抚工作需要一个周期,朝廷对腊婆处置和利益划分也需时间调整和妥协,一两年内还不可能拿出海外属地的治理措施。
同时需要进一步对选拔海外派遣官吏,对郝仁也需要进一步的考察。
郝仁的到来无法让潮瓯的局势出现好转,相反提醒了沈云卿,时间不等人。
“今日时辰不早,孤且告辞,明日还要安排郝大人前往城中各地查访。”
“嗯,有劳海郡王代为安排。不过,眼下我军与城中粮草不济,继续如此拖延恐怕难以持久,海郡王可要有分寸啊。”
“在下丝毫不敢懈怠,请马总管再宽限些时日。”
“眼下已是三月,四月若再无计策,本帅便只能按计行事,海郡王可要加紧时间。”
“在下明白。”
潮瓯粮草不足用,除了攻打瓦瓯,其实还有一条路,马文修提议涉海打南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