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陛下的CEO > 第519章 形势严峻(15)

第519章 形势严峻(15)(2 / 2)

汉武帝时期,单纯考虑军事战略和作战难度,汉朝打西域是没道理的,拿到河西走廊也就解决了战略劣势问题。

但是战争是政治问题的延续,而政治问题下面还有经济问题和战争潜力。

汉武帝屡次出兵犁西域,一是打通丝绸之路,使之纳入汉朝版图,二是切断匈奴从西域和更西边物资、物质的来源,从而削弱其战争潜力。

所以打西域,经济问题是第一位,有了经济战略利益,就有了军事利益。

所以西域一打通,匈奴的战争潜力迅速刷低。

再如唐朝,李世明干翻了突厥之后,彻底控制西域,在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哪怕是安史之乱,北方都没有出现一个较为强势,能威胁到唐朝的政权,相反吐蕃反而成了唐朝大患。

原因就是唐朝长期控制丝绸之路,鼎盛时期领土边界与波斯相邻,整个中亚、西伯利亚、通古斯都在唐朝影响力之下,游牧民族肢解殆尽,没有经济物质输入,也就发展不起来。

相反吐蕃在唐朝中期入侵了青海、新疆,切断了唐朝主要丝绸之路,并迅速做大,形成巨大隐患,还把唐军打的满地找牙,根本仍然是吐蕃得到了丝绸之路的经济和农业区,有了足够的军事潜力与唐帝国消耗。

并且一度杀到印度,控制整个孟加拉湾,如果不是后期吐蕃王朝自己玩脱,吐蕃还能进一步做大,南下印度恒河平原。

自此之后,唐朝中后期丧失青海、新疆、中亚,来回在几个游牧民族之间易手,但再也没有在西面形成强大的游牧势力,相反由于唐朝的瓦解,后来的五代十国之乱,契丹获得了燕云十六州之地,拿到了农业和生产、政治样板,迅速做大。

同时期西夏依靠占据西北地区,控制了部分丝绸之路商权,也迅速崛起,依靠吸食北宋陆路对外贸易的红利,称霸西北,本质上还是丝绸之路带来的贸易红利,回哺了农业和军事。

而南宋后期的财政问题,既是国内统治阶层的经济政策失败,也是南宋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破产。

由于蒙古帝国采取焦土政策,一路灭绝了人口,南宋的对外经济也就丧失了市场和消费力。

南宋后期的畸形通胀,一定程度上也是贸易不振带来的问题,当然,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南宋国内。

因此历代中原王朝,但凡是能控制西域者,都能出强势帝国。但凡北方游牧民族控制丝绸之路,哪怕是影响力辐射到西域的游牧民族,多数都能给中原带来巨大冲击。

忽喇分兵前往天山、呼延两地,甚至还有一路前往中亚,其意图仍然是通过战争,控制西域的商道,从而依靠商路,获取物资和物质输入,从而增加其战争潜力,延长与岐帝国的战争时间。

仅从这一点看,就不难看出忽喇其实也害怕与岐帝国开战后,变成长期的消耗战。所以忽喇虽然喊着要全面开战,但他们也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尤其是物质上的准备。

游牧民族虽然以游牧肉类为主要生存方式,所需动员保障后勤的民力远比农耕王朝少的多,因此农耕王朝打匈奴,经济成本太大,拼的都是国本和人口总量。

尽管如此,游牧民族的后勤压力也不是没有,相反其实比中原王朝更大,游牧最大的优势是后勤人力解放,不需要太多的后勤民夫,马上为家,赶着牛羊到处走。

但牛羊毕竟不是谷物,稳定性差,遇上个天灾瘟疫就没了。而且牛羊的生产周期比谷物长,消耗起来却和谷物一样,所以游牧民族的战争后勤潜力差,这是他们的致命处。

此外还要铁、盐,都需要储备和囤积,忽喇都没有做好准备。其发动战争的本质,仍然是人口暴增,而岐帝国供养的物质总量已经不足以养活他们,在战争准备不足硬着头皮发动战争,和坐着等死两者之间,逻辑上都选前者。

因为即便打不赢战争,可以掠夺,以战养战,既能达到转移内部矛盾,同时又能通过战争掠夺获取补充。

沈云卿判断,忽喇与肃汝联盟,本就心怀鬼胎,忽喇的主体的位置在阴山、吕梁山、贺兰山、祁连山一线以北的外蒙,他们南下只能一层一层的推,战略上不利。

所以最有利的态势是肃汝从东北入侵,同时忽喇要履行盟约,正面强推太吃亏,同时短期内无法达成战略目的,获取经济利益。

于是先退而求其次,攻取青海、新疆和中亚的丝绸走廊,依靠贸易节点,获取物质输入,避免岐帝国的物质封锁,带来的物质匮乏,拖垮忽喇后勤和民生。

然后坐等肃汝与岐帝国血拼消耗,忽喇再趁机而动。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