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没关系,南宋是一个文化和经济高度成功的王朝,所以通过议和,又成功地的通过经济和文化把女真给腐蚀了。
当然,经济战争和文化战争在当时没有这个认知,纯粹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延伸,但是站在现代政治的角度,本质上就是文化和经济战争。
美国人搞的一套文化洗脑和经济战争,早是中国战国时期管仲玩剩下的,现在美国人拿出来自己用,中国的普众反而蒙了,觉得美国怎么怎么地厉害,其实都是中国老祖宗玩剩下的。
所以胜利得有一个自己的战略目标定义,沈云卿说的六七分胜算,不是军事上的胜算,也不是政治上的全面胜利,而是经济上和时间上的胜利。
这次的以打促和,岐帝国绝不可能取得军事上的速胜,长期战争又非沈云卿所想见,即便最后取得军事胜利,也不能给国内政治加分,相反还要输掉经济胜利。
因此最后逼和忽喇,势必要做政治上和势力范围的妥协。
站在辩证的角度出发,只要能争取十年到十五年的和平建设时间,忽喇问题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国内问题。
户部现在是鼠守两端,前怕狼后怕虎,打,怕打不赢,死人反正不死他,但钱白花,依附户部的财阀富商那里不好交代,朝廷的摊子没法儿收拾。
不打,忽喇不买账,最后侵入中原,结果比打还遭。
沈云卿说能打赢,户部虽然不相信,但至少日后出了篓子是他沈云卿和金戋寺的事,至少能给户部当替罪羊。
得到沈云卿的政治保底,户部一下安静了不少,反正日后出了篓子揪住沈云卿的小辫子,然后在史书上大写特写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若干年后不知多少后世子弟史学家戳沈云卿的脊梁骨。
稳住了户部,沈云卿继续此前的话说:
“陛下,臣建议原计划不变,但应该即刻调整呼延、天山、西域布防,尽快收拢三道民力物力,进入各地州县与塞堡,做好长期坚守准备,同时从关中、陇西调集兵马,前往呼延、天山、西域,赶在忽喇决意开战之前,增强三道防御。”
“关中乃我腹地重镇,陇西更是关中屏障,从此两道抽兵,怕是不妥吧。”
吏部尚书许殷良质问,尚书陈锦檀也担心:
“不错,关中虽有云中都护为屏障,但云中无险可守,民力稀寡,全仰赖关中民力军力,关中抽兵西去,恐怕不妥,臣也不赞同。”
“虽从关中抽走兵马,但仍可将河南虎屯营调往关中、陇西填入边塞,同时朝廷正在征募军卒,可以先行拉往关中集结训战,半年之后又是可用之兵,关中、陇西并无失守之忧。”
眼下不算各地的州兵、夷兵,岐军正规军有七十多万,但并不准确。
其中禁军十二卫大约有七万,除了骁骑、龙武两军骑兵能野战,其他禁军更适合城防战和巷战,不善野战,而且多数是重步兵,主要职责是保卫都城,但主要的活动范围在京畿道内,这就决定了多数禁军不能被用于填入边防,此外库兀图族还有数万轻重骑兵和数万步兵,
七十多万岐军中,能主动出击作战的只有五十多万,但另外还有两支不在编制人马可用,一支是虎屯营,一支是女帝私下组建,支出挂在内司府和沈云卿认捐的钱袋上。
虎屯营最早只有三万,近些年陆续扩充至五万,役期三年,三年后退役,也可以继续服役,役期改为一年,驻地最早在淮河两岸,后期转移至河南。
农时屯田,闲时操练,保持常态武备,由于工部的收割车优先用于虎屯营,虎屯营的农业产出大幅攀升,有闲空从事修路、修堤工作,但从来没有投入过边防。
当初筹建虎屯营,既是组建一支建设兵团,农业和工程建设两不误,同时保持武备状态,保持预备役的性质,用于随时投入战场。
通过屯田和基础设施建设,虎屯营这些年来非但没有吃国库一口粮,相反养活了自己,还给国库提供了粮食和畜力收入。
同时在沈云卿的安排下,虎屯营积极展开扫盲和基础农业技术普及,这些退役还乡的虎屯营卒还乡后,还能积极搞一些农业建设和养殖业,又带动了地方局部的发展,因此虎屯营从只出不进,变成养活自己还能养国库。
关键时刻能拉上二线,稍加整训操练,就是一支整编制的大军,动员和整备周期大大缩短。
另外一支兵马是女帝私建的队伍,到目前为止都不清楚驻地和规模,南征期间沈云卿探过楚砚杰口风,基本验证了之前的判断,这支兵马确实由禁军负责节制和操练,但驻防地点和规模仍然不清楚。
因此现在岐军应该有八十多万,七万禁军不能动,女帝私兵到现在也不动,能用的只有虎屯营。
此外各地州兵虽然也算战斗序列,但从压在广西的李文宝、王瑾春部用州兵编练的番军也能看得出来,州兵的战斗力实在不怎么样,拉上战场杀了一年多,才有个样子。而且还只是跟腊婆作战,拉到北方根本顶不住。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