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二殿下去往孟津为何公干?”
“据说是前往孟津走访商户经营,其他不知。”
“哦……”
沈云卿此时想到,周启前往孟津走访,应该是想以孟津为经济样板,推算日后全国的经济环境,因为经济环境的改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只有社会发展,文明才会进步,文明进步就会出现一系列之前没有的社会现象,反应到现实,就是法律的条条框框。
只此一点,就能看出周启的城府而后手腕非同一般,绝不是单纯的政客。相比周晟,周启高明的太多。
周晟这些年变化很大,尤其是靠上他沈云卿后,觉得自我感觉良好,当初的那个意气风发,精明干练的三殿下已经渐行渐远,也许这就是权力和物欲给人性的改变。
杨文炼见沈云卿走神,遂是说道:
“海郡王若有差遣,下官即刻差人禀报二殿下。”
“哦,这倒不用。本王此来是询问一事,杨大人熟稔律法,问杨大人也一样。”
“不知海郡王询问何事?”
“是这样,我朝可有管束周邦的律法。”
此言一出,杨文炼眼神顿时都不一样了,显得格外吃惊,他说:
“海郡王玩笑矣,我朝岂能管束他国国中之事,如此名不正言不顺,岂能令外邦心服。”
“本王并非是说干涉插手他国内务,而是我朝有无律法,对腊婆、濒国这等干预犯上作乱者以严惩。”
“这个……海郡王此番南征,不正是为严惩腊婆吗?”
“话虽如此,但每每都到用兵地步,未免过于劳民伤财,最好是要防范于未然,将苗头掐死在初生,不令其有僭越之心。
如那腊婆,上百年间无不是不断袭扰、蚕食我朝土地,我朝丧失领土抵得上三个秀州,若非当年南屿被其侵占,并不断向交趾蚕食,又岂能助长他的野心。
如此年年蚕食,年年朝廷给以好处安抚,息事宁人,早晚有一天积少成多,形成大害。腊婆如此,濒国亦如此。”
“这恐怕很难。不瞒海郡王,自古历朝历代均无此种律法,但凡周邦袭扰来犯,都由陛下决断,故而并无律法成例可供参详。不过海郡王所言也不无道理,这些个蕞尔小邦,不断袭扰蚕食我朝疆域,竟多达三个江东之地,确实不可不妨。
要不这样,海郡王不妨上奏陛下,建议新修律法,用以约束周邦。”
“此事只是本王突发奇想,并未细想,眼下忽喇仍是朝廷要务,再多一事,不免给陛下添乱。本王也就前来询问,并无上奏之意。”
修“国际法”本来是沈云卿给周启提醒,让他再给女帝汇报,如果直接由沈云卿提出修国际法,日后出了事又是他背黑锅。
腊婆这件事,本质上就是朝廷漠视周边邦国,没有做好危机处理,总是抱着蕞尔小国,我大肚能容,打发几个钱,给一两块地,息事宁人得过且过,皇帝心里图个舒坦就睁一只眼,但往往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对方还会变本加厉。
腊婆就是典型代表,从一个占地几千一两万平方公里的土著,通过不断的扩张,发展到了今天的十几万平方公里,他发家的本钱,又是不断蚕食南屿得来的立足之本。
当年如果能将腊婆的气焰和野心消灭在萌芽,也就没有今天费力南征的这档子事。
中原王朝历来都视周边的邦国为蛮夷,从来就提不出兴趣,自然也就没有干涉外国的习惯,这就导致发生外邦得寸进尺蚕食领土,就没有一个成熟的体制机制,往往都靠皇帝一个人的喜好决断。
但绝大多数时候当权的皇帝都是能力平庸,甚至是昏君,对远在万里之外的蛮夷得寸进尺根本漠不关心,同时又没有一套完善的处理机制,往往只能听之任之干脆不管。
有鉴于此,必须订立一套惩处那些敢于以下犯上,蚕食岐帝国领土的外邦。但凡敢于以下犯上,侵蚀帝国领土的,就该严惩肇事者,废除其王室,派兵把国王抓来审判定罪,甚至处斩。
不给予武力反击震慑,就不能让这些个外邦知道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刑部寻求无果,沈云卿马不停蹄去工部,林毅贤、张祥回到工部遂即召集技术官吏,找出了当年购买的乌兹曼火器。
沈云卿赶到时,一众工部官员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当年无法批量制造的乌兹曼火枪,现在已经具备规模廉价制造的基础,但是发火所需的不明油料和火棒,仍然无法攻克,于是有人提出用火绳,所以沈云卿拿到的结论是发展火绳枪。
“诸位大人不必操心了,此种粗糙烂造之物过于简陋,本王有新式火器设计,可供朝廷驱使。”
话音刚落,林毅贤就问:
“海郡王可有实物?”
“并无实物,本王即刻着手绘图,图成之后,诸位大人一看便知。”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