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廷有三千多万两的存银,但开战没多久,钱就花光了。而英国方面鸦片战争的支出大约只有清政府的一半,而这个一半当中超过六成是通过发行国债和全球股票市场抽资筹措的军费。
也就是说,清政府的持久战策略是对的,英国政府当时是决定强推碾压清政府,但发现无法速战速决后,陷入被动,而这个时候英国政府预算已经透支,按中国王朝的节奏,就可能收兵罢战。
但英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和资本融资,筹集了活命款。
而清政府的总开支反而比技术装备更先进的英政府却更多,后期反而钱还不够用,这种异常现象的显然是不正常的。
除了清政府当时没有金融市场和国债平台之外,清政府后期的腐败腐朽,导致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贪官墨吏横行,大量的政府拨款没有用到军事开支,而被层层克扣雁过拔毛。
即便政府腐朽,如果当时能有国债和金融资本平台,就是地方上再贪,朝廷用总量冲,也能筹来款项和英军耗着,拖垮大英帝国的财政,迫使其放弃战争选项。
最终至少不会输的那么难看,割地赔款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开启近代百年耻辱史。
而且此战之后,英政府的收益通过割地赔款和海关税,贸易特权,是其鸦片战争开销的几十倍,进一步助长了西方侵略瓜分中国的军事野心。
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既是军事技术上的失败,更是清政府和经济政策的无能和失败。
搁当下,岐帝国进入多事之秋,开支大量增加,如果二十年前的内乱和西域叛乱能有国债和银行体系加持,并且能按既定的历史结果发生,赢得内战和西域之战,首先朝廷就没有向民间借债违约的情况发生,进而影响到朝廷的信誉和形象,同时也没有吐银纳旧,导致铜钱贬值风潮,摧毁币值体制的问题。
完全可以通过向民间先借款,再花钱,最后还账的技术手段,解决一时的财政问题。而且最终战争都是打赢的,只要赢得了政权,一个正常的皇帝和执政团队当政,还钱就不是问题。
沈云卿积极搞金戋寺,就是建立一个初步的银行平台,通过银行平台盘活市场资本,进而进行引导和投资建设。其次才是利用金融体系参与一定程度的战争,但涉及到大规模战争,就只能利用国债平台。
因为当下的银行平台仍不够强大,没有国债具有的政府公信力和强大渠道,所以银行体系成功之后,搞国债就有一套制度和管理样板,要就方便的多。
约莫五六刻后,桑劲川、许殷良一同进入御书房,观二人脸色,显然有些不痛快。
见女帝叩首行礼,桑劲川开口先说:
“陛下,臣有事禀报。”
“讲。”
“今日财商大会,有人提出朝廷向民间借款与还款一事,希望朝廷能给一个明确的期限答复。”
由于是朝廷通过官僚系统内部和皇室宗亲,向各自派系内的依附财阀借款,所以就谈不上还款日期。而且自古以来也没有向皇帝催债的说法,重要的是没这个胆子。
而且朝廷借款容易,还款都是有天没日子,什么时候还款都没定数。
尤其是碰上大规模战争,花钱如流水,借钱如抢劫,基本上借了有没有还都没指望,而且你还不能不借,不借的后果大家都是懂的。
所以中国的商人都很奇怪,借钱给朝廷没人几个人敢催债,而皇帝往往抓住这种心理,让一拨官僚去借钱,然后用另一波官僚把替朝廷借钱的这波官僚给搞掉。
然后皇帝就能不认账,你如果敢催款,就给你戴个同党的乌纱帽,而且是免费赠,送没有学历门槛,只要你敢把借条拿出来,就送你这顶“乌纱帽”
尤其是碰上朝廷内战或者对外开战,借钱花钱根本就没还账的日子,完全无法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如隋朝这种在战争中建立,在战争中毁灭的短命王朝,基本上都是有借没还,一笔勾销的情况。
所以明朝的商人都学精了,眼见明朝不行了,干脆一毛不拔,去支持满清女真,这笔账让满清推倒明朝后找满清结账。
现在朝廷大量吸储,同时又通过官僚和宗亲借款,本身就是矛盾。
朝廷既吸储,同时还要借款,这就意味着朝廷短时内不缺钱,不缺钱还要借,逻辑上说不通。喜欢陛下的CEO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陛下的CEO泽雨轩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