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涛观察了片刻,又掏出了望远镜观察,随后才说:
“若料不错,林子的东面有条不大的大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此地应该是‘伯尔乃’”
“何为伯尔乃?”
“伯尔乃是以前赤陀族语中‘广大’之意,因附近有广袤的牧场,广大的森林还有河流,十分利于放牧,故而得名伯尔乃。”
“既然水草如此肥美,那为何我朝未再此地驻军放牧?”
“海郡王有所不知,此地一直是安国公的势力地盘,常年有库兀图族赶着牧群到此放牧。”
“库兀图族的地盘大都在云中、呼延和关外南道,此地已经出关外道,深入塞外,安国公的地盘能伸到此地?”
“库兀图在关外圈地已经不是一年两年,这些年关外牧民民情并不稳定,忽喇敢于南下,其实也是看准了库兀图族之内并不平静,有些库兀图族牧民与忽喇暗中有往来,因此如果南下,极可能得到一些库兀图人的策应。”
沈云卿的目光长期集中在关内,对关外的土地问题很少关注,因为关外的草原没有产权问题,所以一直忽视了关外土地纠纷。
而且中原王朝的内乱,主要关内土地和粮食问题激化了民情,官僚腐败催化了这一过程,孔涛的提醒让他不得不开始关注关外的土地问题。
库兀图人的虽然已经汉化,但是还分关内关外和呼延关中之分。
关外的库兀图人依然过着游牧生活,关内的库兀图人已经汉化农耕,而呼延的库兀图人过着半耕半游牧的生活,关中的库兀图人则主要经商,族群出现阶层和生活方式的分化。
由于生存方式改变,导致关外无主牧场大量增加,库兀图族内部掀起了一股圈地占地放牧浪潮,但是随着生活的改善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关外人口的增加,又加剧了牧场紧张。
因为牧场已经被权贵们给占了,牧民要放牧,就得向库兀图贵族缴纳税金才能放牧,这就剥削了牧民。
而且伯尔乃离着关外这么远,前几任安国公竟然也能占了,可见手伸的多长。
队伍继续前进,沈云卿带着人马脱离大队向西走了许久,找到了那条伯尔乃河,终于明白孔涛口中不大的大河是什么个情况。
蒙古高原的河流大都是东西走向,或者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走向,很少有南北走向。如果有,中国人应该会从河南开始挖运河,打通整个蒙古高原南北走向的大河,然后连起来,沿着运河迁徙老百姓实边。
伯尔乃河面前河段宽度得有百八十米,其他地段未知,但是深度只有两尺,这是冬天枯水季,表面有冰的情况,夏季丰水季节水深可能深一些,但不会超过一人高,能有一米多就不错了。
而且蒙古高原尽是这些不算宽,但又不深的河。
在关内,百八十米宽的河已能是大河,但深度却很浅,所以又算不上大河,于是在中原人眼中叫做“不大的大河”,因为宽度够了,深度不够。
伯尔乃河两岸地势极其平坦,不负“伯尔乃”之名,东面又有广袤的原始森林,在中原无疑是个极为适合的筑城地点,难能可贵的是附近有森林,没水源还能就地打井,草原上迁徙人口要是没有森林,就没办法解决燃料问题,光靠烧草成本会很高,因为草是需要人力去割的。
在付出相同劳动力的情况下,得到的热值越高,越划算,反之越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