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用那些王府来的厨子,这些人在工地上忙碌,负责万余民夫匠人的饮食。
正在徐光启纳闷的时候,赵云带他来到目的地,官道边的小客栈,二楼唯一的“雅座”。
赵云丝毫不讲排场,进门和店掌柜热情打招呼,喊他秋伯,喊做饭的老板娘秋婶,吩咐小太监王承恩将昨天猎取的野鸡和狍子拿到后厨,嘱咐加上辣椒炒。
这引起徐光启的注意,辣椒只在他天津的庄园里大量存在,而且暂时还是作为观赏植物存在,没听说有人吃它。
在他的庄园,还有花生、番薯、玉米,一批从西洋流入的物种,听西洋传教士说的神乎其神,似乎能解决天大的难题,却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老百姓并不中意它们,味道也差强人意。
赵云第一次祭出辣椒这个法宝,原因是量太小,民间没几家种它,就等着徐光启来到,用辣椒进一步勾起话题。
果不其然,徐光启问:“殿下用辣椒炒野鸡、狍子?”
“不瞒先生,其实用不着野鸡,只要是家养的鸡,或者是肉类,加辣椒炒后味道可口,先生不妨待会品鉴一番。”
徐光启那么多的头衔,其中之一是农学家,为此还写了《农政全书》等五部农学、7K利方面的著作,对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培育、收割都有研究,致力于推广几种新的农作物种植,诸如玉米、花生和番薯。
从长远看,他是成功的。这些作物后来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此后几百年,甚至更久一段时间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是在寒冷干旱又相对土壤贫瘠的北方,这些作物耐干旱、耐寒冷的特性非常重要,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单位面积土地供养的人口增多,中国人口的数量常年徘徊在一亿以内,一百余年后数量激增两倍,达到史无前例的三亿人。
后来所谓的康乾盛世,很多历史学家称其为番薯盛世,可见在农业为主的时代,粮食作物对一个王朝兴衰的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一旦徐光启鼓捣的这些农作物能够大面积推广种植,相当于大汉朝的可用耕地变成现在的三倍,那么土地兼并、豪强压榨等行为对国家的影响会明显降低,百姓流离失所的概率会很小,大汉朝仅靠这一个举措至少续命几十年。
赵云高屋建瓴,换成在座几人能听懂的话,将自己的想法侃侃而谈。徐光启听傻了,筒直是知音啊!一个养在深宫里的亲王,怎么会有如此见识?
对徐光启而言,赵云的观点并不新奇,但是赵云的说辞闻所未闻。比如,赵云对农作物特性的认知,对它们推广后百姓生活的改变,对产量提升后耕地面积的变向增加,以及缓解日益紧柳的社会矛盾,这完全是高于普通朝臣几个档次的表达。
赵云很谦虚,刚才说的这些都是课本上就能学到的。在封建社会,国家的根基是农业,最核心的工作是种田,农民种庄稼是评判生产力高低的几乎唯一要素。
一个社会财富的增加,根源上取决于生产力的提升,徐光启在天津庄园的所作所为,为大汉朝真正的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徐光启却有苦难言,培育作物谈何容易。
别看传教士说的漂亮,那些作物如何了得,如何让欧洲人茅塞顿开,他们因此走向富裕的道路。
等到真正实践的时候,徐光启发现问题很多。从产量而言,玉米不像他们说的棒槌一般大小,很多只有一扎长,甚至食指那般粗细。从味道论,番薯不是那般可口,甚至吃了让人腹胀。从环境论,花生甚至难以生长,没几个颗粒饱满。
赵云认可徐光启的观点,这些作物到一个新的地方,需要连续多年的培育,让它们适应新的环境,不至于水土不服。需要选择优良的品种,保障产量的提高,以及最好的口感。需要搞清楚最佳的种植节气,让气温和水分最有可能帮助作物的成长。
喜欢我是顺平侯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我是顺平侯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