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门是西北角的一个城门,绕过之后就要向东走,来到临安北面。
离开了西湖,沿途所见都是一些低矮的土包和丘陵,上面种植的茶树和桃树,山花烂漫,香风扑鼻。
三人催动马速,眼见就到艮山门的时候,赵云忽然闻到一股似曾相识的酸恶臭味。
举目看去,发现前方出现了大片的低矮草棚,堵塞在山丘和城墙之间,黑压压,看不到边际。
赵云策马来到近前,发现这里又是一群流民。
城北的土地上支起了无数草棚,内外聚集的都是面有菜色、衣衫不整的人们。“怎地临安也有如此多的流民?”赵云转头问宇文战。
“最近一个月,城外就陆陆续续出现了这些流民,听口音都是是淮南路过来的。”
赵云怔怔地看着东一簇、西一堆的草棚,如蚁群黑压压,看不到头,心里翻腾起无法言喻的恐惧。
难道蒙军齐头并进,也从淮南南下进攻大周了吗?
事实上,此时蒙古人的兵力都向襄樊集结,江淮一线只是处于僵持。
所以,这些流民和郢州的倒不一样。
他们不是为了躲避战火,而是真的是为了生计,南下求活。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百姓靠天吃饭,摆脱不掉对季节和天气的依赖。
一旦年份不好,政府没有能力救灾,就会出现大量流民。
淮河以南,多山多雨多河流,几乎每年夏天都有洪涝灾害。
周境的官员对于防灾做的较好,都有平仓之类的应急粮食储备。
可是,处于蒙古人统治的江淮之间的百姓,则没有这般幸运,每年都有洪灾,每年都有流民。
忽必烈占据中原后,虽然听从汉官建议,重视农桑。
但是,下面的蒙古官员却并不在意民生。
丰年灾年,对于他们没有区别,丝毫不会影响对百姓的层层盘剥压榨。
为保证税收稳定,蒙古人施行包税制(称为买扑)。
承包商人以较低的数额在规定时间内,一次向蒙古人包缴税款,然后再按较高数额向百姓征收,从中赚取差价。
今年入夏以来,淮南地区发生洪涝,颗粒无收。但是,承包商人依然逼着百姓缴纳。
天灾人祸并行,蒙占区的受灾汉人百姓不得不南逃,从北方向南迁徙的流民数目自然庞大。
在安庆时,王汝斌说周境的城池最初多是用留下一批,驱逐一批的办法,处理过境的流民。
这种事情隔三差五做是可以的,可若是年年如此,没有哪个城池负担的了。
所以到了后来,很多城池都是如郢州一般,让军队把守了城门,不许一个流民入城,在城外放粥施饭后,让他们去别的地方。
“蚂蚁搬家,大雨将至!”
赵云口中喃喃,翻身下马,向城外的流民走去。
“大雨?哪里有?”卓雄摸了摸头顶发烫的璞头,心想,大人怎么说赵话,万里无云,多热的天气啊。
流民的到来,临安府并非没有作为。
以前一遇到流民,周国就将他们收入厢军。进入厢军,就要发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