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8 章 改进制度(1 / 2)

严格的来说,柴尺的统领军队的权限到了长城大营就算是结束了,不过他要暂时代理始皇帝的分封和赏赐,自然是不能暂时卸任。

不过把所有的这些事情处理完了以后倒是让他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本大秦的面积不是很大,所以这个问题不是很明显。

不过到了现在一旦把北方都给收复了以后,这个问题就打了,虽然北方这边暂时设立了都护府但是由于面积太大了,就算是连续设立了四个都护府都是有点力不从心的。

这个事情一显示出来柴尺就已经开始考虑这个事情了,对于现在的情形来说,自己倒是不觉得什么,不过始皇帝管理起来还真是难。

一旦搞不好基本上就会出现了政令出不了长城的尴尬事情,毕竟有好多的东西都是太零散了,这个时代又不是一个电话能解决的事情。

庆功宴后自然柴尺招来了陈平和李左车想跟他们商量一下,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李左车倒是有这个方面的考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增加一级的管理者就行了。

他的这一句话提醒了柴尺,后世的这个基本上已经不明显了,以为现代化的管理和非常便捷的通话条件都是疆域缩小化的体现。

其实在后来中州的朝代里有的是这种增设一级官吏的情况出现的!

从理想角度考虑,两级制优于三级制,现在甚至提倡扁平化管理。但由于古代信息传递太慢,导致两级制没法管理一个太大的国家。

比如a郡闹了灾荒(古代灾荒常年发生,且一般波及好几个州府),他要赈灾就只能报到中央,等驿马跑到中央,中央开会讨论,然后驿马跑到附近几个郡调粮赈灾,黄花菜都凉了。有些兄弟会说有八百里加急啊,但八百里加急也难保证日行八百里,而且遇到名川大山路更难走。更有甚者,中央调粮命令到了灾荒附近郡县,这些地方受灾荒波及也缺粮了,这些郡守们还得再打报告到中央,中央重新开会讨论,重新下命令向更广范围内调粮。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

三级制就好很多了。郡里打报告到省里,省里做三手准备,第一,到报告到中央,向中央反映情况;第二、调集省内资源赈灾;第三,向隔壁省借粮,对方借不借那得看心情。这样处理突发事件就快多了。

那么,三级制是不是元朝的“发明”呢。当然不是,行省制度是不断进化的结果。早在汉朝开国,分封诸王就开了三级制的先河,后果大家都看到了。中国来来回回经历了好几次二级制、伪三级制(最高一级仅仅具备监察功能,没有管理权力)和三级制。

比如:二级制时期:汉初(不算分封王国的话)、南北朝后期(州一级数量太多,导致州郡在管理功能上实际上平行了)、隋朝(其实行政上也是分成了几个州的,但这些州都是摆设)、唐初(不算各都督府的话)。这些时候都是中央要管的事太多,太累,而且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太弱)

伪三级制时期:汉朝的汉武帝之后(设州刺史)、西晋(有设州,但我对西晋州牧权利不太了解,印象中没有八王牛)、唐朝中期(设道)、宋朝(设路,路具备管理功能,但路的权利过于分散),可以说伪三级制是和平时期的不二之选,但遇到民变就抓瞎。

三级制时期:汉末分三国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州牧远远牛于州刺史;南北朝前期(五胡乱华年年战争);唐朝藩镇时期(藩镇其实就是“道”,但节度使们权利好大的),元明清。

也就是说:三级制相对于两级制的优势各个朝代都是看得见的,关键是三级制的至高一级(州、道、路、省)权利太小就办不成事,权利太大就会叛乱,很难拿捏。

元朝特殊,少数人管理多数人是不会叛乱的,叛乱统治层都玩完。明朝借鉴宋朝路的设置方式解决了问题:省级设两个主官、一个监察官和一个军事官(实际民事的省和军事的司并非完全重叠)、管理监察军队三方面独立,避免一人坐大威胁中央。但应对大范围民变等重大事件,行省还是力不从心,由此有了巡抚、总督和督师等职。

清朝的行省制更完善,总督管个省的军事,处理民变能力加强,巡抚管理行省,处理民政事务能力加强。巡抚品级不如总督但不隶属总督管辖,这样就激化了总督和巡抚的矛盾,总督不会坐的太大。但就是这么一套制度,也有八国联军时江南联省互保,看中央好戏的事情发生。所以从制度上来说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