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7 章 柴尺作妖(1 / 2)

说到立春,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一年开始的重要标志。立春,俗称打春、岁首。

“立”这一字是开始的意思,而立春这一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而春一字,则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标志。

打春,又叫“鞭春牛”“鞭土牛”是立春的习俗之一,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其实一直到了现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这个小小的风俗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希望,以及乐观积极的心态。

《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立春的开始,也就是农忙开始的象征。

从立春开始,农民们就要开始准备为新的一年播下希望的种子。那时的乡间往往都是一派繁忙且充满希望的景象。而在那时,也是农民们为以后的生活做出准备的时间。

《月令一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宋代词人辛弃疾也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蟠。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看似寥寥几句,却将立春时节的天气特点跃然纸上。

说到底,立春时节的到来,并不是春天真正到来的样子,那时的天气还依然有着凛冬的倔强,而相比于立春的天气来说,立春时节的美食可是不得不提。

而说到没事,则又要说起立春是的另一个有趣习俗——咬春。

咬春,顾名思义也就是将春天咬在嘴里。而这代表春天的食物可就数不胜数了。比如说“春饼”,就是很有代表意义的食物了。

所谓春饼,就是将两张面饼煎熟之后在其中夹上蔬菜,主要以青菜为主,当然了,如果是食肉一族的人大可夹上一些熟肉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呢。

人类是杂食动物,不管是青菜还是肉类统统来者不拒。不过单就味道而言,肉类一般都要比青菜好一些,所蕴含的能量营养也更高,因此更受人们欢迎。说到古人喜欢吃什么肉,其实跟我们现代人差不多。只要是现代人能吃的,古人同样能吃。但在古代,有些肉类并不像现在这样普遍。

我们现在随时随地都能吃到牛肉和羊肉,但在先秦时期,牛羊肉可是高大上食物。那个时候,吃什么肉能代表这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据史书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天子通吃,牛羊猪肉都要。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猪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鱼肉,老百姓吃菜。在这个时期的饮食习惯中,牛羊毫无疑问是最贵族化的食物。

牛羊在猪之上,为何在先秦时期的肉食排名中会有这样的区分?牛羊肉之所以尊贵,除了味道以外,物以稀为贵才是主要原因。

牛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耕时代如果没有牛犁地的话,人早就饿死了。所以如果没什么重要的事,连诸侯都不能不轻易杀牛。这种从先秦时期定下的规矩,一直深深地影响到后世,到了唐宋时期,更是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食用。

因此,像《水浒传》中那些好汉大喊“小二,给爷上两斤牛肉”的情景,是不可能出现的。至于羊肉,在农耕地区,专门养羊的不多,因此羊肉稀缺。

宋朝进一步加大了对牛的管控,所以贵族们主要吃羊。后来羊肉成为了宋朝餐桌的头等肉食。民间无论婚丧嫁娶,或是中秀才举人,还是烧香还愿,如果没有一只羊在案上放着,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羊肉从第二逆袭成第一,但猪肉还是老样子。这个时候猪肉仍然不是贵族阶层的主要肉食,或者说猪肉仍然是低档的肉食。不过在老百姓中,猪肉就是主食了。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的描述,每天有上万头猪被贩子们从四乡收购送入东京,无数的猪肉摊贩,无数的“郑屠户”宰杀这些猪,给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