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叹王佖身为名将李晟的外甥,蠢到如此级别,会不会把李晟从坟里气活过来。
吐蕃两次军事行动的时间十分诡异,恰逢两国正为会盟讨价还价。可边将却敢悍然挑衅,明摆就是想把会盟搅黄了。
由此可见,即便贵为赞普,赤德松赞对手握兵权的边将和豪族权贵,也没多少控制力度。
和平之路就在这种状况下,磕磕绊绊的前行。
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八月,唐蕃两军又在盐州城下死磕了一回。
这次吐蕃节度论三摩、宰相尚塔藏、中书令尚绮儿率领的15万大军,准备了充足的攻城器具,从四面同时展开仰攻。
所幸,内有盐州刺史李文悦拼死抵抗,外有野诗良辅、郝玼、史敬奉援救。
唐军里应外合,大败吐蕃于城下,“杀戮不可胜纪,驱其余众于芦河,获羊马驼牛万数”。
此战之后,唐蕃两国算是彻底打不动了。
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十月,都换了领导人的两个“老朋友”,总算走到了一起。
这是唐蕃间的第8次会盟,也最后一次会盟。
此后两国基本保持了和平,之后二十多年里,唐蕃边境基本保持了平静,直到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吐蕃脆亡。86年后唐朝灭亡。
和取决于战的态势,不存在乞求来的和平。
唐蕃会盟前的反复死磕,恰恰证明了这条真理!
这场绵延一百多年的国战,让两国在最灿烂的年华对冲。
这是一个华丽的时代!
这种浸透着血色的华丽,源于两国各自的华丽!
可能会有人感慨,如果没有吐蕃,唐朝会否染指印度。如果没有唐朝,吐蕃能否坐镇关中。
但一时瑜亮,也是种华丽,缺失了强硬对手的映衬,即便无敌,也是种寂寞
漫长的唐蕃国战,始于双方对生存空间的争夺。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断非一人一事的好恶而起。
而百年国战以盟誓方式终结,也非源于战争诉求的消失,而是双方重回均势,谁都有心无力。
所以,相持才是唐蕃战争的主旋律,没有任何一方有能力击倒对手,才有了漫长而残酷的百年战争。
单纯以一战得失来权衡百年战争,都是偏颇而浅陋的认知。
这场全景式的战争,最终比拼的,无疑是国家的经济底蕴及战略动员能力。
因此,貌似长期拥有战争主导权的吐蕃,才会早于唐朝崩盘。
这并非吐蕃军队战斗力差,而是吐蕃国力的底蕴远逊于唐朝。喜欢唐朝好郎君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唐朝好郎君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到泽雨轩(www.zeyuxuan.cc)
看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