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抗战之独立团 > 第三百一十三章 晋绥军中没有三姓家奴

第三百一十三章 晋绥军中没有三姓家奴(2 / 2)

这些人都毕业于保定军校。是阎锡山晋绥军中比较有作为的等人,从阎锡山参加北伐,以至后来的抗日战争,这些人都成为晋绥军的主要将领。

除了这“十三太保”,阎锡山的晋绥军还有“五虎将”。

晋绥军中以带兵能力出众著称的徐永昌。

晋绥军主力第一师师长出生的名将商震。

晋绥军的军事幕僚长,编写过《步兵操典》、《防御工程》等军事教材,成为晋军正规化教育蓝本的军事理论专家名将孙楚。

晋绥军中以防守出名的大将傅XX。

晋绥军中的骑兵司令,以骁勇善战而闻名的虎将赵承绶。

所以说晋绥军虽然在当时的地方军队里面没有桂军,粤军那么的威名远扬,当时其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

这里简单说一下晋绥军的历史。

民国之初,军阀林立,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华大地成为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

1930年初,全国反蒋力量麇集太原共商大计,各地大小军阀仅派出代表的,就有冯玉祥、李宗仁、韩复榘、石友三、樊钟秀、孙殿英、唐生智、宋哲元、马鸿逵、刘湘、张学良等十余家。

喧嚣之后,这些军阀大多成为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强盛一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等地方军事集团,最终不是分崩离析就是成为一盘散沙。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晋绥军却体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凝聚力,无论内忧外患,始终保持着完整的体系和统一的指挥。

与某些地方军事集团盛产“三姓家奴”不同,晋绥军在历次战争中鲜有叛将。

1930年,中原大战失利之后,西北军各部大多望风而降,晋绥军众多高级将领也收到了故旧甚至蒋介石亲笔写来的劝降信,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回归山西。

在这次大撤退中,最后接到撤离命令的,是扼守运河渡口的一支连队,在确认不再有友军通过这个生命通道之后,他们才踏上了艰难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归乡之路。

两千里的行程危机四伏,这支弱小疲弊的百人孤旅穿行在陌生的土地上,一路先后遭遇西北军、红枪会、地方民团、东北军的围追和紧逼。

但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漫长和险恶,都无法阻挡这群普通士兵回家的渴望和对于晋绥军的归属感。

晋绥军的这种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于阎锡山的统帅才能。阎锡山善于拉拢和控制部下,他对部下控制之严密、部下对他之忠诚都是其它军阀所不能比拟的。

晋绥军历经北洋时期,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直到XXXX。

它也是民国时期生存时间最长的地方军队,像东北军,西北军,早就被蒋介石收编,唯独晋绥军存活时间最长。

阎锡山一生中只有两次离开过晋绥军,一次是中原大战失利之后避居大连,一次是太原解放前夕飞往南京商讨和谈条件,即使是在晋绥军最后的谢幕时刻中,远在千里之外的阎锡山也依然牢牢掌控着这支身陷绝境的军队。

阎锡山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格外重视对于官兵的正规化军事教育和提拔军校毕业的军官。

因此,晋绥军的中高级军官基本都是科班出身,这其中又以“保定系”为主。

晋绥军的13名重要将领曾被称为“十三太保”,即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他们全部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除了十三太保,担任过晋绥军高级将领的还有商震、徐永昌、张培梅、张荫梧、郭宗汾、郭景云、董其武等人。

对于很多疏于近代风云的年青人而言,这些名字也许只是一个个陌生的符号。

但是,他们都以不平凡的经历在民国军事人物志中为自己占据了一席之地。

他们有的入主民国军事中枢,有的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上将,读完他们的奋斗史,在为他们个人的兴衰荣辱与悲欢离合感慨之余,不能不叹服:晋绥军,真可谓英才荟萃,将星闪耀!

喜欢抗战之独立团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抗战之独立团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