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汪寒一人独自来到了租界地区。
当时的上海分为三大块。国民政府的华界,法租界和公共租界。
其实当时上海最大一块的地皮就是越界筑路区域。虽然没有划入租界,但市政由租界管理,行政由国民政府管理。
而且,自民国12年后,越界筑路区域的建设兴起高潮,上海最高质量的住房不在租界里,而是在越界筑路区域里。
如虹桥路、延安西路、淮海西路、武进路以北的北四川路。
所以“天启”成员之一的娜塔莎开的酒馆就在越界筑路的地界。
这家酒馆的名字叫“红色恋人”。是一家远东风格的酒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也带来了不少俄国难民,即中国白俄。
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大量平民、旧贵族、地主、哥萨克、商人、沙俄官员等等,大约200万人纷纷离开俄国,其中20万人就到了中国。
当时他们朝两个方向撤退:一部分人走海路,前往中国的上海;另一部分走陆地,最终来到哈尔滨。
而最后到达并留在上海的白俄人群大约有2万多人。
虽然上海租界是一个相对自由与安全的地方,但是那里的生存条件还是与白俄难民最初的设想相差甚远。
首先,由于苏俄政府在1921年废除了所有政治流亡者的公民身份,他们全都是无国籍者,他们中大部分人所持有的唯一旅行证件,只有国际联盟签发的南森护照。
与在华的其他外国人不同,他们不享有中外条约赋予的治外法权的特权。而且,由于他们不具备在上海这个国际城市谋生的最基本的技能——掌握英语,无法在外资企业中得到像样的职位。
由于不通汉语,又不善于从事体力劳动,也无法同中国苦力竞争。
娜塔莎本身是俄罗斯贵族的后代,是当时俄罗斯驻上海领事馆官员的亲属。
属于当时在沪的俄罗斯人当中身份比较高贵的一群人。
而这家酒馆开设在霞飞路附近的越界筑路。
这一块区域也是俄罗斯人居住最多的地方,由于当时的上海滩外国人颇多,这些外国人背井离乡,需要用娱乐来填补自己的生活,从而舞厅酒吧便成为了他们的消遣地。
汪寒来到了这家“红色恋人”酒馆。
酒馆里面生意相当的不错。门口停放着福特,雪佛兰,别克,林肯等轿车。
偶有穿着名贵皮草的妇人乘坐人力车来到酒馆门口,随手递交车钱后,貌似高贵的整理一下,踩着高跟鞋施施然的走进了酒馆。
酒馆上墙上挂着俄罗斯风情的风景画和肖像画。这些画都是流亡上海的白俄艺术家免费帮忙画像和提供的。
娜塔莎作为这家酒馆的老板,用自己的背景和关系,在盘下这块地界后,使用了一些手段。
酒馆的装修和布置基本上没有花多少钱,而且吧台前面的小演出场你请的歌手和乐队都是半免费的。
只提供食宿。
这些俄罗斯流亡者都是无国籍者,能够找到一个包吃住的工作他们已经很满意了。
请的服务生和侍者都是肤白高挑的白俄少女,所以酒馆的运营成本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