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 育人的故事 教育的目标是成人

育人的故事 教育的目标是成人(1 / 2)

育人的故事

教育的目标是成人

树上的鸟儿飞呀飞,

老师的老师又是谁?

有人问,有人追,

有人掉进故纸堆。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铁杆的粉丝门前守。

有人唱,有人吼,

有人匆匆满街走。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在国外转了几圈以后,孔子开始想家。

善解人意的子贡马上就看出来了。这时,冉有正好接受鲁国执政官季康子的招聘,准备担任季孙家族采邑的大管家。子贡便交代冉有:老师其实不开心,你一定要想办法让他老人家风光体面地回国去。

冉有答应了,也做到了。

当然,是在他立了大功以后。

据记载,当时鲁国和齐国发生了战争。冉有便亲自率领军队,跟他那个想学农的师弟樊迟并肩作战,出奇制胜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季康子大喜过望。他问:先生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呢,还是天生的?

冉有说:我们老师教的。

这话很不靠谱。打仗并不是孔子的强项,也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政治主张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就是北极星。共读如拱,意思也是拱,也就是拱卫和环绕。这话的意思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应该以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个人魅力来吸引大家,自然而然地形成威望,就像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那还打什么仗?

冉有却不能这么说。

他得说:我们老师可会打仗了。

季康子也果然动心。

他问:如果请你们老师回国,可以吗?

冉有说:没有小人作祟,就行。

于是,季康子便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带着厚重的礼物,恭恭敬敬把孔子迎了回来。

孔子也正好在卫国待不住。

待不住的原因是那里要打仗,发动战争的人向孔子请教军事问题。孔子回答:要说厨房里的事,我还多少知道一点。行军打仗,可是听都没听说过。

说完,立即吩咐备车走人。

他还说:鸟是可以选择树的,树又岂能选择鸟?

季康子却因为要打仗,请回了孔子。

这可真是莫大的讽刺!

回到鲁国的孔子也让季康子失望。

季康子说:我要杀人。

孔子问:大夫想杀谁?

季康子说:坏人。杀了坏人,就亲近好人。

孔子说: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端正。执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只要当局自己向善,民众就肯定向善。君子之德就像风,小人之德就像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执政者以身作则,老百姓谁敢胡来?

这就谈不拢,孔子的官当然也做不成。

幸亏这时他老人家六十八岁,做官的劲头已经没那么大,相比从前也更能面对现实。政治上既然无望,就安安心心做学问,当老师吧!

那才真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本节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左传·哀公十一年》,《论语》之《为政》《颜渊》

我愿做个马车夫

其实,当老师也不容易。

最大的问题是资格。

有个卫国人就曾经问子贡:仲尼焉学?这话的意思很清楚:你的老师是孔子,孔子的老师又是谁?

他这样问,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质疑。

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人如果名气很大,人们就会关心,这个人是什么学历,从哪个学校毕业,师从何方神圣,几岁开始读经典,对有关问题研究多少年了,等等。如果答不上来,他就会怀疑你名不副实,是文化骗子。

老师的老师,有时比老师还重要。

孔子却恰恰是自学成才的。

那么,子贡又怎么回答呢?

他说:先王之道并没丢失,而是散落在民间,谁都能继承,只不过贤明的人抓住了西瓜,愚钝的人捡到了芝麻。既然如此,我们先生在哪里不能够学习,为什么非得要有固定的老师和专门的传授呢?

原文是:

亦何常师之有?

好一个子贡,回答得真是漂亮!

的确,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只要真有学问,课上得好,你管他知识从哪里来,老师是谁?自学成才也是人才,学无常师方为大师。非得死守什么门派,撑死了也就是个掌门和传人,当不了宗师。

大师,一定是博学多才、融会贯通的。

可惜,总是有人想不通,比如某村民就说: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什么叫“博学而无所成名”?

也有三种解释:

赞美:孔子这人真是太伟大了,多才多艺,没办法用一门学科来称他为某个方面的专家。

叹息:孔子确实博学,可惜没有专长。

讥讽:他那个人啊,样样都通,件件稀松。

孔子听了,便对弟子们说:同学们,你们看我是做马车夫呢,还是做射击手?

原文是:

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两种选择,有什么不同?

射击手只是盯着一个目标。

马车夫却能够到处乱跑。

于是孔子说:我还是做马车夫吧!

哈哈,他可不当什么专家!

我们呢?做马车夫,还是射击手?

也不是非得二选一。

做马车夫的,不妨有时候做射击手。比方说,深入研究某个问题,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只要不画地为牢就好。同样,做射击手的,也不妨做做马车夫。比方说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等。

课外书,一定要看啊!

更重要的,是孔子的以下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的原意,是世界上有好人有坏人,每个人的身上也有优点有缺点,所以人人都能成为老师,只不过有的是正面教员,有的是反面教员。

这当然很对,但未免简单。

实话实说,寒来暑往,万物生长,奇峰耸立,小河流淌。江山如此多娇,生活也该丰富多彩。更何况世界上的人和事也并不简单地就是好不好,教员又岂能只有正反两面?某些说不上善恶,也未必有用的东西,比如业余爱好之类,学学又何妨?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赶着马车前进吧!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子张》《子罕》《述而》

谁都能来上学吗

老师是谁不重要,学生呢?

更不重要。

本书上册说过,孔子门下那可是什么人都有。发脾气的,闹别扭的,犯糊涂的,认死理的,拿怪问题刁难老师甚至被宣布为应该开除学籍的,一应俱全。

学生们的性格也都很鲜明,比如: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这话不知谁说的,意思却很清楚:

高柴:笨笨的。

曾参:呆呆的。

子张:老说过头话。

子路:老干鲁莽事。

怎么样,五花八门吧?

难怪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那么,随便什么人都能做他学生吗?

好像也是,因为孔子说过两句话: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有教无类。

这很有意思,也很有问题。

比方说,什么是束脩?

脩读如修,束脩就是十条干肉。

这是通常的讲法。因此不少人认为,只要肯交十条干肉,就能成为孔子的学生。身份地位啊,地域种族啊什么的,都没有关系,也不是问题。

他们说,这就叫有教无类。

意思是: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这种理解可疑。

请问,十条干肉真是门槛?如果交不起呢?是不是就不收他做学生了?那又怎么能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要知道在当时,十条干肉的价钱可并不低。

实际上,束脩未必是干肉,也有学者认为是约束和修饰,因为脩就是修。我们在上册讲过,男孩子举行了成年礼以后,就要扎起头发穿上正装,也是束修。

自行束脩以上,意思是成年人。

更何况,就算束脩是十条干肉或别的东西,那也是见面礼,不是学费。如果是学费,那么请问是一次性的还是每年都交?因此,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带来见面礼,表示愿意自我约束,接受修理,那么,我多少都要回答他一些问题,给他一点指导性的意见。

这才是正解。

有教无类呢?

是不分类别进行教育吗?

也不是。

先看“有A无B”这种句式。

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

一、只有A,没有B

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

二、有A,没有非A

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

三、既有A又没有A

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

四、如果有A,就没有B

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

显然,前三种都不对。

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有A则无B。

比如:

有备无患——有备则无患。

有恃无恐——有恃则无恐。

那么,有教无类呢?

有教则无类。

也就是说,在接受教育之前,人是有类别的。但是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大家不要搞错。

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

这是了不起的构想,孔子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可惜,他并不能把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都予以消除。能做到的,也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生。

何况在他看来,有些差别永远都无法消除。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很清楚,孔子按照智力水平把人分成了四等:

上等:生而知之,天才。

中上:学而知之,主动学习的人。

中下:困而学之,被动学习的人。

下等:困而不学,不肯学习也不会学习的。

孔子的自我定位,是中上。

他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

他的学生,则号称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这样看来,学生里面中上的不到一百,剩下两千多是中下。遇到困难和困惑都不肯或不知道要学习,就算学习也死不开窍,教都教不会的,孔子不收。

那种人,就叫下愚。

最上等,则叫上知。

知读如智,意思也是智。上智用不着教他,也没人教得了。比如莫扎特或者梵高,难道也要上音乐学院或美术学院?至于下愚,不可救药,教也没用。

这就叫: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可是请问,这跟“有教则无类”岂不矛盾?

未必。因为孔子认为,他自己和他的学生们都既非上知也非下愚。由此可见,能够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的仅限于中等智力之人,有教则无类是有前提的。

不过,这层意思,孔子自己没说。

但有此前提,话就实在得多。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先进》《述而》《卫灵公》《季氏》《雍也》《阳货》

爸爸该不该爱儿子

孔子有两个学生,很特别。

特别生一个叫孔鲤,另一个叫陈亢。孔鲤是老先生的独生子,字伯鱼。陈亢却没有被司马迁列入孔门弟子名单,应该是粉丝。而且,就像所有追星族一样,他对孔夫子的言行举止十分好奇,也十分关心。

有一天,陈亢遇到了孔鲤。

这可是天赐良机,陈亢当然不肯放过,便赶紧向比自己年长一辈的孔鲤提出问题。他说:伯鱼先生,您在老先生那里,应该也多少听到过些特别的教导吧?

孔鲤说:没有呀!

接下来,孔鲤讲了两件事。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趋,就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庭,则是建筑物台阶前的空地。

趋而过庭,即小步快走通过庭院。

只不过,孔鲤在趋而过庭时被叫住训话了。

所以,后世便把接受父亲的教诲叫做趋庭。

把受教于父亲叫做过庭。

父亲的教诲则叫做庭训、庭闻、过庭语。

现在我们来讲这个故事。

某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里,孔鲤恭恭敬敬迈着碎步从他面前走过,结果被孔子叫住。

孔子问他,学诗了吗?

孔鲤回答,还没有。

孔子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

于是孔鲤退了回去,开始学诗。

又一天,孔子又是一个人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迈着碎步从他面前走过,结果又被叫住。

孔子问他,学礼了吗?

孔鲤回答,还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就不会做人。

于是孔鲤退了回去,开始学礼。

孔鲤告诉陈亢:我听到的,就这两条。

陈亢却非常兴奋。他说:我只问一个问题,就得到了三个答案: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还知道了作为君子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儿子。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