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经典短篇 >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 育人的故事 教育的目标是成人

育人的故事 教育的目标是成人(2 / 2)

该怎样呢?

原文只有一个字:远。

或者说:君子远其子。

什么叫远?

疏远吗?

冷淡吗?

为什么?

说法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因为角色分工不同:严父慈母嘛!也有人说是为了保证父道尊严。父子之间过于亲热,就会没大没小,不成体统。

所以,必须保持距离,不能腻。

结果怎么样呢?

那些不会做爹的便整天端着架子板着脸,见了儿子不是训斥便是打骂,毫无父爱可言,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没错,那正是个伪君子。

事实上,这种做派不但虚伪,而且愚蠢。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可是既需要母爱也需要父爱的。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有问题。何况父子之间不像母子,原本就关系微妙。男孩进入青春期以后便更是如此,弄不好就会反目为仇。这时你还来个“君子远其子”什么的,岂非雪上加霜?

那么,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亲密有间

也就是说,既充满父爱,又保持距离。

孔子对待孔鲤便多半如此,至少没有证据表明他会像贾政那样。我们不知道那“庭训”是什么语气。但从内容看,应该是温和平实的,因为说那些话完全犯不着声色俱厉。至于不给儿子开小灶,则不过是当老师的对学生一视同仁,再说他家也没有独门绝活要秘传。

其实“君子远其子”只是陈亢的说法,理解为冷若冰霜更是大错特错。要知道孔子是主张中庸的,他认为事情做过头就等于不到位,叫:

过犹不及

那么,把父子关系弄得像敌人或路人,算什么?

当然,溺爱也不对,也是过。

既不疏远也不溺爱,才叫中庸之道。

道理也很简单:

没有父爱就没有健康,没有距离就没有原则。

但,仅仅这样说,还不够。

为什么呢?

因为继承文化遗产,必须进行现代阐释。按照现代文明的观点,孩子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更不是工具和奴隶。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你的孩子。

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才是父母的天职。

那么,真正的人,有标准吗?

有。

是什么?

独立人格,自由意志。

为什么是这两个标准呢?

道理很简单:

没有独立人格,就是奴隶;

没有自由意志,就是木偶。

所以,各位家长请注意:

这两条要是没了,你的人生将连同他的一并失败。

也就是说:

有间不是疏远也不是冷淡,而是尊重。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

那么,怎样尊重?

人格既然独立,就不能非法侵入。

这就要:

尊重隐私

意志既然自由,便不能强行干预。

这就要:

尊重选择

当然,父母家长对未成年人有监护权,对已成年人有建议权。但,监护不是管制,建议不是命令。父母亲甚至可以这样说:孩子,你有权做出选择,但你做出的任何选择都将由你自己埋单。

这就是尊重,也是真正的爱。

在尊重的前提下去爱,就叫亲密有间。

父子如此,夫妻和情侣也一样。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季氏》《先进》

君子不是东西

孔子也认为,教育的目标是成人。

人其实也有好几种。最高级的叫圣人和仁人,孔子自己都说做不到。最差劲的叫小人,则是时时被拉出来批判的。孔子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因此,他的培养目标在二者之间,具体地说就是君子。

那么,君子是什么样的?

这就不好说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仅仅《论语》中就有一百多处提到君子。逐条分析吧,咱这课要拖堂。举例说明呢?又会有盲人摸象和以偏概全之嫌。最后,还是不得要领。

所以只能看,君子不是什么。

不是什么呢?

孔子说:

君子不器。

这话可能有三种意思,直译过来有点难听:

君子不是东西。

君子不能是东西。

君子不能只是东西。

说明一下,这种翻译很现代。

孔子那时候,还没有人说“东西”这个词。

这个词是汉唐以后才有的。

唐代长安的商业区,分为东市和西市两个,东市卖本国土特产,西市卖外来商品。包括现在维吾尔族吃的抓饭,包括葡萄美酒夜光杯,而且还有陪酒女郎。

长安人购物,也要么在东市,要么在西市。

这就叫买东西。

如果不是在这两处买的呢?

品质没有保证,不是东西。

所以,君子不器,只能翻译为不是器物。

可见,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不要成材,也不要成器。

为什么?

因为成材成器是小人的事。

小人并不是坏人,而是比较低级的人。他们要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必须有一技之长,也必须把自己变成材料和工具,这就是器。

君子则相反,谋道不谋食。

孔子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好嘛!吃饭睡觉都不重要,哪里还需要什么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君子不器,就是这个意思。

可惜,孔子这是站着说话腰不疼,因为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能做官,穿衣吃饭根本不是问题。读书做官既能谋道又衣食无忧,当然谁都愿意。

问题是,如果做不了官呢?

那就只能像颜回,苦哈哈的不改其乐。

这很值得尊敬,却未必应该提倡。颜回愿意是颜回自己的事,但不能要求大家都这样。毕竟,谋生总归是第一位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存都成问题,请问如何谋道?喝凉水,数星星吗?

问题在于,如果只是赚钱吃饭,就跟盯着食槽的猪没有两样。谋生第一,却不能唯一。因此,既要有一技之长,又不能只有技能。既能谋生,又能谋心,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我们就能继承孔子的思想:

通过教育使人真正成为人。

问题是,什么叫真正成为人?

这当然又说来话长。

但,最好的办法,是看看孔子自己。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为政》《学而》

这个老头很可爱

有个人想见孔子。

孔子却不愿意见,便让门房回去告诉来人,说自己生病了。可是,传话的还没走到门口,孔子就在房间里又弹琴又唱歌,还故意让那人听到。

哈!我没病,身体好着呢!就是不见你!

孔夫子,也会这样?

当然会,骂人他都敢。

有一次,子贡问:怎样才可以叫做士?

士,原本是当时一个特殊阶层,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但在孔子那里,地位是要和品位相匹配的。子贡也其实是问:一个人要怎么样才配称为士。

孔子答:爱惜羽毛,懂得羞耻,能够出使四方而且不辱君命,就可以叫做士。

子贡问:次一等呢?

孔子说:同族人都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都称赞他尊敬长老。

子贡又问:再次一等呢?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可惜,这就是浅薄固执的小人了,不过马马虎虎也算最次一等的。

子贡再问:现在那些当官的呢?

孔子立马不屑一顾地说:

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斗就是量斗;筲读如稍,就是饭篮。斗筲之人也就是度量狭小见识短浅的家伙。

所以这话也可以翻译为:

哼!那帮家伙,算得了什么!

当权派的档次还在小人之下。

这可真是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何况,孔子不但背后骂,也敢当面顶。

有一次,鲁国执政官季康子表示:盗贼横行,不杀不行。孔子立马毫不客气怼回去:如果季孙大夫您自己不那么贪婪,便是重金悬赏也没人盗窃!

说这话时,态度恐怕依然温和。

这叫什么呢?

温良恭俭而不让。

孔子不但自己这样做,也这样教学生。有一次子路问老师,该怎样服务于君主,老先生的回答便是:

勿欺也,而犯之。

也就是说,不能欺骗,可以顶撞。

这说明什么呢?

真实是基本原则。

不能欺骗,可以顶撞,都是求真。

所以,他也认错。

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参观。

武城在今天山东省费县西南,当时是鲁国首都曲阜附近的小邑,孔子有个学生在那里当地方官。他老人家来到武城,说不定就是因为受到邀请去视察。

这个学生叫言偃,字子游,文学科的。

言偃比孔子小四十五岁,精通历史文献。他对老师的教导不但心悦诚服,而且愿意身体力行。所以,孔子刚到武城,就听到了弦歌之声。

显然,这是把礼乐教化普及到了基层。

孔子却笑了。

他说:杀鸡哪里用得着牛刀?

子游马上就顶了回去。

他说:学生曾经听先生谆谆教导,君子学习礼乐就有爱心,小人学习礼乐就听使唤,不是吗?

孔子很尴尬。

不能说老先生没有道理,因为当时的武城县实在是太小了,大约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乡。子游在那里推行礼乐教化,多少有点小题大做。

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说穿。先王之道既然放之四海而皆准,就不能说小地方用不着。精神文明建设,难道还要看地方大小,看对象是谁吗?

巴掌大的地方,那也是地方呀!

孔子也马上改口。

他说:同学们,言偃的话没错,我刚才是开玩笑。

当时的神态,一定很好玩。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孔子。他是有血有肉的,充满真情实感,不掩饰,不做作,有时还憨态可掬。尤其是扭扭捏捏承认错误的样子,相当可爱。

孔夫子是人不是神,更不是泥菩萨。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阳货》《子路》《颜渊》《宪问》

人生就是音乐会

心情好的时候,孔子会唱歌。

那时没有录音,不知道老先生水平如何,也不知道他用哪种唱法。但据记载,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开心,就会请那人再唱一遍,而后和之。

和,读如贺。

而后和之,什么意思?

可能是唱第二段。

也可能是唱另一声部。

还有可能是伴唱。

总之,他会唱歌。

会唱歌的孔子不但把课堂变成了音乐厅,也把人生看作了音乐会。他这样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乐读如勒,是快乐。

翻译过来就是:知道应该学习不如爱好学习,能够爱好学习不如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所以他又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里的乐读如跃,是音乐。

兴于诗,就是通过读诗进行启蒙。

立于礼,就是通过学礼立于社会。

成于乐,则是最后达到音乐般的境界。

艺术教育吗?

是的。因为在孔子那里,道德与艺术相通,音乐与快乐同一。音乐是让人快乐的,而且最能让人感到快乐的就是音乐。达到音乐般的境界,才是乐之者。

孔子说,他自己就是这样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话非常有名,甚至成为年龄段的代名词:

三十岁:而立之年;

四十岁:不惑之年;

五十岁:知天命年;

六十岁:耳顺之年。

看来,孔子的一生是这样的:十五岁时就知道应该学习,三十岁时已经通过学礼自立于社会,四十岁时就不再有困惑和摇摆,五十岁时知道使命所在,到了六十岁便什么话都听得进去,别人爱怎么着就怎么着。

七十岁呢?

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而且,还完全符合规律和规则。

没错,从心所欲,不逾矩。

问题是,这可能吗?

可能,音乐就是这样。

音乐必须符合规律,讲究规则,否则那演唱或演奏就会变成车祸现场。但是那些音乐家,可不就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尽情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这就叫什么呢?

自由

实际上,自由不是无法无天,而是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和过程中实现目的。不守规则不合规律,那就不叫自由叫胡来,只会由于犯错误而付出代价。

孔子主张“成于乐”的道理就在这里。

不过必须说明几点:

首先,成于乐之前,先要立于礼。

其次,孔子的音乐,是古典音乐。

最后,孔子的教育,是贵族教育。

最重要的是,不逾矩的矩,是礼。

因此,孔子的育人主张可以表述为:

真正的人,是真实、自由、快乐而有礼的。

难怪他把人生看作了音乐会。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真实,是基本原则。

自由,是人生理想。

快乐,是最高境界。

彬彬有礼,是君子风范。

仁爱之心,是为人之本。

最后一条好像没有说过。

没错,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得专门说。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述而》《雍也》《泰伯》《为政》

喜欢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贝海拾珠 纯原乡 遇到梦 椿与冬 我的明恋是暗恋 从紫罗兰开始的无限穿越 不知风吹向何方 我们的故事清溪 小窦日记 亚橘的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