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的故事
做一个有爱心的聪明人
凤凰凤凰要飞翔,
麒麟麒麟站路旁。
小河小河在流淌,
先生先生奔走忙。
奔走忙,为哪桩?
七尺男儿有担当。
洪水滔天翻巨浪,
孤岛之中高筑墙。
文明是个小美妞
有次,子夏问了个怪问题。
子夏的情况前面说过。他的名字叫卜商,是文学科的学生,研究历史文献学的。这人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后来许多王侯将相都拜他为老师。孔子被尊为圣人,主要靠子贡;孔学得以流传,则主要靠子夏。
这样的学生,也不会随便提问。
提问前,子夏先引用了三句诗: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这是《诗经》里的一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微微一笑,楚楚动人。
眼珠一转,顾盼有神。
素净的底子,
绚丽的花纹。
哇,漂亮妞啊!
子夏却问:
何谓也?
意思是:这句诗什么意思呀?
这有什么好问的!
子夏这书呆子,没见过女孩?
当然不是。
实际情况是,孔子的课堂讨论不能就事论事,要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浮想联翩。何况子夏引用的版本比我们现在看到的还多了一句:
素以为绚兮。
这是关键的一句话,却应该不难理解。
因为素就是朴素,绚就是绚丽。
所以,素以为绚,就是以朴素为绚丽。
子夏问的其实是:这件事怎么解释?
哈哈,还用解释吗?比如那个女孩子,微微一笑也好看,眼珠一转也好看,就因为她是漂亮妞。小美妞可用不着刻意打扮,自然就顾盼有神,楚楚动人。
没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此,素以为绚兮。
老先生却把话题扯开了。
他说:
绘事后素。
意思是:画花纹,先要有素净的底子。
子夏便马上接着问:
礼后乎?
意思是:礼乐,也是后面的事吧?
孔子听了兴高采烈。他说:卜商,能够给我启发的就是你。从今往后,可以跟你讨论诗了。
原文是: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这些话看得我们一头雾水。
画画跟小妞有什么关系?
小美妞跟礼乐教化又有什么关系?
很简单:精神文明是个小妞,礼乐就是她的微笑和顾盼。但,并非所有人的微笑和顾盼都好看。只有天生丽质,才能以朴素为绚丽。这就像画画一样,必须底子素净。要不然,怎么能画出绚丽的花纹?
结论是:
精神文明需要良好的心理基础。
这真是好大一个弯弯。
那么,礼乐文明那素净的底子又是什么?
本节故事见《论语·八佾》
哨兵就得坚守岗位
孔子怒了。
事情是季孙大夫家惹出来的,具体地说是季康子还是其他某任掌门人,不清楚。总之,他们家干了一件很不像话的事,让孔子气得浑身发抖。
这件不像话的事情叫:八佾舞于庭。
佾读如义,也就是表演乐舞的行列。
中国古代的乐舞其实是综艺节目,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春秋时期在贵族家里演出。表演的时候,演员们要排成行列,一行叫一佾,八佾就是八行。
那么,每行几个人?
有人说,不管几佾,都是每行八人。
也有人说,每行人数与佾数相同。比如八佾,就是每行八人。四佾,则是每行四人。
八佾舞于庭,有什么问题?
破坏规矩,扰乱秩序。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乐舞并不简单地只是艺术,更是政治和伦理。因此,周礼对佾的使用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具体地说就是:
天子八佾:每行八人,一共八行,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六行,四十八人,或三十六人;
大夫四佾:四行,三十二人,或十六人;
士二佾:二行,十六人,或四人。
那么,季孙大夫可以用几佾?
四佾,三十二人,或十六人。
实际上用了多少?
八佾,六十四人。
而且公然在庭院里演出。
这是极其严重的问题,罪名则叫僭越。
僭读如见,意思是非分。比方说,就像我们在上册曾经说过的,不是天子也不是诸侯,却在生前成立治丧委员会。这在周代是大罪,所以子路被孔子痛骂。
八佾舞于庭,也一样。
因此孔子愤怒地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句话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做不出?另一种是: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
奇怪!不就是僭越吗?有什么狠不狠心的?
孔子却不这么认为。他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意思是:
礼,难道就是礼物?
乐,难道就是乐器?
当然不是。
那是什么?
爱
大家还记得宰予吗?他反对三年之丧,孔夫子是怎么说的?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父母亲才不抱他了。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什么意思呢?
礼,就是爱与爱的回报。
这种爱,就叫:
仁
或者说,
仁爱之心就是精神文明素净的底子。
表现出来,则是礼乐。
所以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明明是人却没有爱心,他会拿礼怎么样?他会拿乐怎么样?或者翻译为:明明是人却没有爱心,那还要礼干什么?那还要乐干什么?
不管哪种解释,结果都一样:
礼坏乐崩
或者说:
文明毁灭
这可是比亡国或变节更严重的事。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就体现了这个观点。
我们知道,此人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因为在争夺齐国君位的政治斗争中,管仲支持的人失败了。管仲却没有去死,反倒投靠了对方,这不是当叛徒吗?
所以,子路和子贡都瞧不起他。
孔子却不同意。因为管仲投靠齐桓公后,帮助对方建立霸权,维护了华夏文明。孔子认为,这是伟大历史功绩。因此他说: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头散发,衣襟往左边开了。如此力挽狂澜的人,难道也要像匹夫匹妇那样小家子气,动不动就寻死觅活吗?
什么意思呀?
原来,华夏民族的习俗,是头发扎起来,衣襟往右边开。披头散发,衣襟往左开,是野蛮人。
哈!发型和衣襟比国君是谁重要得多。
礼乐,就更重要。
可惜,礼坏乐崩已势不可挡,就连孔子的学生也都立场动摇。比如前面说过的宰予,就公然提出要将三年之丧改为一年。还有子贡,也主张偷工减料。
子贡要省去的是一只羊。
羊是祭品。按照当时制度,诸侯在每个月的初一也就是朔日,都要杀一只羊供在祖庙,叫告朔。然后回到朝廷处理政务,叫视朔或听朔。
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诸侯们既不告朔,也不视朔或听朔,只有羊照杀。子贡是生意人,便认为这个成本完全可以节约,干脆羊也别杀了。
孔子却不能同意。
不过这回他没有生气,也没有骂人,只是叹了一口气说:唉,赐呀!你心疼那羊,我痛心那礼啊!
没错,有只羊撑着门面,礼还不至于全面崩溃。
羊都没有,那就是连装样子都不肯。
装样子,就有用吗?
也没有,但是聊胜于无。
孔子的痛心疾首和无可奈何,可见一斑。
其实,真正让人心疼的正是他。
想想前面那些故事吧!从长沮和桀溺算起,有多少人认为他不识时务,有多少人认为他自讨没趣,又有多少人认为他注定徒劳。但他坚持着。他就像哨兵,眼看身后的城堡就要空无一人,却仍然站立在岗位上。
这样的哨兵,是值得尊敬的。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八佾》《阳货》《宪问》
别忘了你是人
孔子心疼礼,更担忧人心变坏。
这可比什么都严重。国破了可以重建,家亡了可以重组,秩序乱了可以治理,人心变坏就不可收拾。因此尽管隐士说洪水滔天没有救,孔子还是要在巨浪滚滚中筑起高墙,挽救江河日下的世道人心。
问题是,这可能吗?
孔子认为能。
为什么呢?
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也都有柔软的部分,而且还柔软得碰都不能碰。一旦毁灭,人将不人。
结果,最柔软的,反倒是最坚强的。
保住这个,想建的城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它是什么呢?
亲亲之爱
什么是亲亲之爱?
就是亲人与亲人之间的爱。
比方说,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
这种爱,大家都有吧?
问题是,那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就可以奠定伦理道德的基础。
道理也很简单:这种爱与生俱来,发自内心,不需要培养也不需要教育,不需要讨论也不需要证明,就连许多动物都会,未必人还不如狗?
亲亲之爱,人皆有之啊!
人人都有,就毋庸置疑。比方说,大家都是人生父母养的,那么请问该不该爱父母?
该。
那好,第一种伦理学的概念诞生了。
这个概念就是:
孝
父母爱子女,更毋庸置疑。
第二种概念也诞生了,这就是:
慈
兄弟姐妹之间呢?
悌
悌读如替,是横向的。
孝和慈,则是纵向的。
无论纵横,都是仁,也都是爱。
纵横交错,仁学结构就建立起来了。
下一步,是拯救世界。
呵呵,可能吗?
孔子认为没问题,因为仁爱有两条原则。
第一条叫:
对等相爱
比方说,子女对父母孝敬,父母对子女慈爱,哥哥对弟弟友善,弟弟对哥哥恭敬,等等。
这就叫: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虽不平等,却也对等。
也就是说:
爱是双向的。
第二条叫:
顺序延伸
比方说,对父母孝,对父母的父母自然也孝;对子女慈,对子女的子女自然也慈。
这就把纵向的关系打通了。
同样,对亲兄弟姐妹悌,对于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和族兄弟姐妹当然也一样。更重要的是,这个横向关系可以继续延伸,延至类似兄弟姐妹的其他人,比如同学、同事、同乡,甚至少数民族和洋鬼子。
横向的关系也全部打通了。
也就是说:
爱是广泛的。
结果怎么样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时,就可以实现孔子的理想:
让世界充满爱。
世界充满爱,还会礼坏乐崩吗?
世界充满爱,还会天下大乱吗?
孔子认为,不会了。
那么请问,这难道不值得为之奋斗?
当然。
问题是:怎样实现?
本节引文见《论语·颜渊》
做个好人难不难
在孔子那里,仁似乎很难。
曾经有人问:子路这个人,仁吗?
答:仲由啊,可以当军政部长,仁不仁不知道。
又问冉有。
答:阿求啊,可以当财政部长,仁不仁不知道。
又问公西华。
答:阿赤啊,可以当礼宾司长,仁不仁不知道。
至于自己,孔子的说法是: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好难啊!
但是孔子又说: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你真正想要,它就召之即来,近在眼前。
好像又不难。
那么,到底是难,还是不难?
也难也不难。
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哈,豁出命来干啊!
所以,成为仁德的标杆型人物,难。
但,孔子又说:
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按劳取酬,先苦后甜,就算仁,不难吧?
做个有爱心的人,便更不难。
何况孔子也有办法,这就是:
忠恕之道
什么是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什么是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