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雨轩 > 历史军事 > 大宋逸史 > 一。夹室誓碑注

一。夹室誓碑注(1 / 2)

其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之前与友人讨论,宋太祖这个誓不杀大臣的问题,提到,宋太祖为什么要誓不杀大臣?

是啊,赵大是个流氓,又看不起文人,怎么会脑袋一热就给自己上个套呢?谁都知道大权独揽、想杀谁就杀谁最爽啊。。。

一般的主流历史评价是,自唐末起的藩镇割据,武人的枪杆子出政权论,致使城头变幻大王旗,民不聊生。赵大才开始削弱兵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开始,这并不能得出文人必然受重用的结论。想当年始皇大帝,文坑儒,武收尉,什么人都不靠。当然结果很快就凉凉了。

作为独特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大国,想要维持统治,靠朕一人那是痴心妄想,纵然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始皇、雍正,都活活累死了,死了还落一贪权独裁的骂名。武侯治蜀一隅,尚且忙不过来,自古至今,有几人能力在武侯之上,敢说能治全局?(赵二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他尚且地方治权是撒手的,仅仅军权事无巨细,就搞得他遗笑万年了。)

所以,共治势在必行。最早的共治当然是从亲族中考虑,所谓封建,就是分封嘛。比如周朝的“周召共和”,汉的外戚干政。(像始皇帝这种十三不靠的,活该完蛋。)还有阉竖作乱,显然是问题多多的。皇族都不可信,你也姓刘,我也姓刘,你能当皇帝,凭什么我不能?于是七王之乱、八王之乱依次上演,看来封建制度对大一统不太合适呀。外戚干政、阉竖作乱也被历史一次次证明祸国殃民。最主要的原因是,皇族、外戚、阉竖都没有经过政治的筛选,并不能证明他们是搞政治的好人选。那么,一群不适合搞政治的人在台上长袖善舞会怎么样呢?还不是大伙儿一块儿完蛋!(现代人还最喜欢看这票人玩,美其名曰:宫斗!)

然后就是门阀贵族上位,“王谢堂燕”嘛。这些人从小接受政治训练,素质上比皇族、外戚、阉竖之流自然高上一筹。但是辈辈养猪,最后自然也不堪入目。崇尚清谈玄学、百无能是。

然后就是军事集团的崛起,行台、柱国满天飞,到关陇军阀崛起,标志着帝皇与武将共治天下的时代的来临。谁拳头大谁有理,这是硬碰硬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实力博弈,也是及其残酷的淘汰法则。甚至还要有无数无辜者陪葬。而其政治弊端也迅速放大,到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世代荫袭,劫持朝廷,已经闹得不成样子。这条路同样走不通。

所以,摆在赵大面前的选择并不多,前人几乎已经把所有的错都试完了。与文人共治天下,几乎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选择了“共士党”。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与文人共治天下,也许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政治制度。以至于近现代即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民权社会,依然是文人政治为主流的政治正确。其他裙带关系、贵族世袭、军人政府都被视作了异端。

任何文明的发展,都有一个三段论。所谓“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仍是山”。开初的统治,必然是共主形式,大家靠实力博弈,靠拳头说话;然后是独裁,一家一姓说话;最后回到共治模式。所谓民主,极端的、每个人都参与民主的政治模式是不存在的,毕竟效率也是需要的,所以最能体现民主的政治模式,也就是共治了,只要参与共治的各方,能涵盖所有的国民立场,共治就是民主!

宋时的共治当然不能说是民主,但至少它也是走在通往民主的路上。比起后世的反其道而行之,宋时的政治模式不知道要先进多少哩。

最新小说: 大唐二愣子 我在秦时做丞相 三国之汉魏风骨 鲁国 醉吟江山 亮剑,开局砍翻坂田联队 虚构三国 华夏真相集 盛唐小园丁 他是大夏之皇,他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