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事关重大,学校方面又派人专门核实了一下学校高招系统中的记录,确实没有小陈的信息。
于是,陈桥父子在众家长、学生和老师疑惑的目光中,灰溜溜地离开了迎新处。一走出学校大门,陈桥马上就给王杰打电话,但发现电话怎么都打不通了。
陈桥又给之前介绍他和王杰认识的那个朋友打电话,朋友说自己和王杰也只是几面之缘,没什么深交。陈桥让朋友联系王杰,但朋友也联系不上他。
陈桥感觉大事不妙,但也束手无策,只好打电话给儿子的高中班主任,班主任不明就里,还以为陈桥找他咨询儿子出国读书的事情,上来就问陈桥,你儿子出国的事情办得怎样了?
陈桥只好在电话里支支吾吾地把之前托人拿重点大学“指标”的事情简要跟班主任讲了一下,班主任只听了个开头,就断言陈桥被人骗了——他这么多年的从教生涯,也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消息了。
学校也曾在学生高考成绩揭晓后,给学生家长发送过有关防范高招诈骗的警示信息,只可惜,那时候的陈桥一门心思送孩子进重点大学,看了一眼便关掉了。
陈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方面,拿了他20万的王杰不知去向;另一方面,儿子很可能面临没有学上的问题。他问班主任现在“报志愿”还来得及吗?班主任说应该来不及了,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学了。
陈桥当场气得暴跳如雷。
听完陈桥的讲述,我不禁惊讶于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的生意人,竟然被这样一个拙劣的谎言轻易骗走了这么多钱。
和同事一起给陈桥做受立案材料时,我问他:“三次付款,难道就没怀疑过事情的真实性?”
陈桥说,他确实怀疑过,但王杰的一番说辞很快便打消了他的怀疑。
陈桥曾问王杰那些“重点大学”的指标是从何而来的,王杰跟他说:每年省内高校都会给省教育厅几个“指标”,用来招录那些分数不够但想上重点大学的领导子弟——这是省内高校用来和主管部门“搞好关系”的潜规则——当然,并不是每年都有“领导的孩子”需要用到,因此那些“多出来”的“指标”就会被卖掉,而自己正好就是那个负责“卖指标”的中间人。
然后陈桥就信了,他说自己不仅信了,而且那时还很是窃喜——他以为,自己这次终于算是沾了“潜规则的光”。
我又问陈桥,难道一直没怀疑过王杰“省教育厅领导的侄子”的身份吗?陈桥说开始肯定怀疑过,但后来接触了几次,就信了,因为自己认准了王杰的那股“气场”。
他说,自己长期在街面上做生意,也算是“见多识广”,老百姓和“有身份的人”,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陈桥一共与王杰见过三次。第一次见面,陈桥就认定,这不是个普通人。
那天,陈桥在朋友的介绍下与王杰在武汉市区某酒店见面。包间里,王杰不时提起自己和叔叔(即教育厅某领导)之间的关系很是亲近。那顿饭由王杰点餐,陈桥买单,加上酒水一共花了3000多块。送走王杰,陈桥不但没有心疼,反而兴致很高。他从王杰点菜和聊天的“派头”看出,王杰绝对是个“见过大场面”“常上大席面”的人。
第二次见面在本地,那次陈桥专门请王杰来本地的“虾市”吃虾。那顿饭同样是陈桥买单,一顿“虾宴”又花了将近两千。但陈桥依旧非常高兴,因为王杰给他“细说”了“指标”的事情。
第三顿饭,陈桥便在请客吃饭的同时,带去了4万块钱“订金”和两件飞天茅台。他说一箱送给王杰,另外一箱请王杰“转赠”他的叔叔。
我问他为什么还送茅台酒给王杰,陈桥说当时还以为终于结交了一位“大领导”,想顺带“探个路”,以后难免还有用得到的时候。
自从那天开始,王杰就持续失联。我们首先找到的,还是那个介绍王杰给陈桥认识的朋友张某。张某和陈桥是多年的朋友,对于陈桥受骗一事,张某却一脸茫然。
张某是做物流生意的,因生意原因,以前跟王杰有过几面之缘。王杰从事教育培训行业,好像还是一家教辅机构的老板,看起来比较“有背景”。当初张某也是看陈桥为儿子上学的事情着急上火,随口提了一句王杰的名字,没想到陈桥竟然当了真。
谈话中说到陈桥,张某说陈桥脑子很活络,做生意在行,情商高,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特别有一套,能办成很多别人办不成的事情,这是朋友圈子里大家公认的——大到做生意被工商税务罚了款,小到孩子在学校玩闹和同学置了气,只要遇到事,陈桥总能借助各种“朋友”妥善解决,尤其是三年前他儿子中考,本来分数不够,也是陈桥不知托到了谁的关系,愣是把儿子给塞进去了。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对于陈桥被骗,张某如此解释,“其实这也不是他第一次上当,两年前他就被骗过一次……”
那年,陈桥侄女大学毕业考本市银行,初试没过线,陈桥的二哥认为弟弟“手眼通天”,让他帮忙“找找路子”。于是,陈桥“结交”了一个自称和“市支行领导”关系很好的人,那人承诺可以帮陈桥把侄女“办进”银行,但要价十万块钱。
陈桥向二哥满口保证说,那人和自己是“兄弟伙的”,结果二哥给了钱,那人却跑了,侄女进银行上班的事情更是没谱,为此陈桥兄弟俩闹得很不愉快。
我有些恼火,指责张某说,你明知道陈桥之前上过当,怎么还给他“介绍”王杰?连你自己都跟王杰不熟,怎么敢介绍给朋友认识?
张某先争辩说,当初自己也是好心,陈桥跟他说,自己只是想找人问问高考招生的事情,没提“买指标”的话。况且陈桥又不是“铁脑壳”,没想到他最后竟然真吃了这么大的亏。
后来张某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又说这事儿自己的确也有责任,愿意拿点钱出来补偿陈桥。我说现在不是聊这个的时候,先配合警方工作吧,抓不到王杰,你自己的干系也撇不清。
一个月后,王杰被抓,讯问室里,他承认自己并非什么“教育厅领导的侄子”,那个他口中的“叔叔”也纯属子虚乌有,所有的“内部文件”“录取通知书”,都是伪造的。
甚至,王杰也不是什么“教育培训机构”的老板,只是之前曾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中工作过,担任总经理助理。工作期间,王杰道听途说了一些有关高招“套路”的传闻,不过那时,他也只把这些当成段子。
王杰从那家教育培训机构离职后,一直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又染上了赌瘾,在外欠了不少债,才决定用这个办法实施诈骗,当我们将他抓获归案时,他所诈骗的钱财除了一部分还赌债外,其余大部分已经被挥霍殆尽。
陈桥也不是王杰诈骗的唯一受害者。除他之外,本市和本省的其他地市还有多名受害者,都被王杰以“购买重点大学入学指标”为由,骗去了数额不等的财物,因为陈桥被诈骗的金额最高,该起系列诈骗案最终被串并到我们单位办理。
王杰交代称,去年“高招”期间,自己便试图以代办文凭的方法实施诈骗,不过没有成功,为此他甚至专门找人“求教”过。“师父”告诉他,诈骗这事儿要善于制造“噱头”,不然哪个信你?王杰问什么“噱头”最好用,“师父”说,尽量编造一些普通人感兴趣的“权钱交易”“官场黑幕”等,现在人们都信这个。
于是,王杰这才想出了“卖指标”的主意,他将自己伪装成“领导侄子”,没想此举倒真的骗到了不少人。除了现金之外,还有受害人的争相宴请和馈赠礼品,单是名贵烟酒就收了一大堆。
我问王杰这些受害者为何要另外给他送礼,王杰交代的原因和之前陈桥所叙述的相差无几——都是希望在此事之外,结交王杰和他背后的“教育厅领导叔叔”。
移送看守所前的最后一次讯问中,王杰问我他这案子大概会被判多久,我说:“你干这种事真是缺了大德,这些家庭不但被你骗了钱,很多孩子为此还耽误了正常的高招报名,今年连个学都没得上,你这是毁人家一辈子的行当。我要是法官,至少判你个‘无期’。”
“他们孩子高考考了多少分,能上什么学校,他们自己心里没数吗?”王杰却阴阳怪气地说。
纵然王杰这样不思悔改,法律还是会有公正的判决,因为多起案件共处,诈骗数额特别巨大,他最后一共被判处十二年有期徒刑。
喜欢深蓝的故事2:局中人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深蓝的故事2:局中人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