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景皇帝下(1 / 2)

景帝前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

1 冬,十月,梁王刘武来朝。当时皇上还没有置太子,与刘武宴饮,从容自然地对他说:“我千秋万岁之后,帝位就传给你。”刘武辞谢,虽然知道不是皇帝的心里话,但还是暗暗高兴,太后也很高兴。皇后宫总管、詹事窦婴端着酒杯向皇上敬酒说:“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传,是汉朝制度,皇上怎么能说传给刘武!”太后由此憎恨窦婴。窦婴于是被以健康为理由免职。太后甚至取缔了窦婴进出宫门的资格,不许他朝觐。刘武由此更加骄纵。

【华杉讲透】

说的话自己都不信,这是我们非常普遍的一个毛病。从史书上看,这种说客气话、虚张声势话、信口开河话的毛病,还真是咱们祖传的。景帝说死后传位给刘武,这话他自己都不信,刘武也不信,他也知道刘武不信,但是他还是要说。太后也不信,但是她听了这话觉得“欣慰”,刘武也是“欣慰”。景帝说这句三个人都不信的话,就是给妈妈和弟弟送上一份“欣慰”,自欺欺人的“欣慰”之后,这事儿就过去了。窦婴当场破坏了这“欣慰”,就触了霉头。

说的话自己都不信,这个祖传的毛病一定要改!严格控制自己,绝对不要说自己都不信的话。把标准严格到连“改天一起吃饭啊”这种话都不要说,要说就具体邀请哪天。养成这个新习惯之后,你的话就值钱了,这叫“贵言”。

2 春,正月二十二日,颁布赦免令。

3 长星出现在西方。

4 洛阳东宫发生火灾。

5 当初,孝文帝的时候,吴国太子到长安朝见,侍奉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景帝喝酒、下棋。吴太子和皇太子因为棋路起了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操起棋盘掷打吴太子,把他打死了,把他的灵柩送回吴国下葬。吴王愤怒地说:“天下都是刘家,死在长安就葬长安,何必回来下葬!”又把灵柩运回,葬在长安。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中央政府知道他是因为儿子,拘押、审问吴国使者。吴王恐惧,开始有反谋。

后来,派使者来秋请(封国国君,每年两次定期觐见皇帝,春天叫“朝”,秋天叫“请”),文帝又问。使者说:“吴王确实没有病,因为中央政府数次拘押、审问他的使者,吴王恐惧,所以称病不敢来。古话说,‘察见渊鱼者不祥’,知道臣下隐私,让他更加恐惧忧思,就变生不祥之事了。希望皇上忘记他之前的过错,给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于是文帝赦免了吴国使者,让他回国,并赐给吴王倚几和拐杖,体谅他年纪已老,免于朝见。吴王得以免罪,造反的阴谋也疏解了。但是吴国有铜矿铸钱之利,又有海水煮盐,十分富裕,百姓都不用缴纳任何赋税。汉朝制度,不愿当兵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或者把钱交给政府,由政府雇人。吴王欲得民心,无论自愿当兵,还是要雇别人,都由他出钱。每年定期慰问国内有才学的人,对城乡普通百姓,也经常有赏赐。其他郡国来抓捕逃犯的,吴王都公然拒绝。像这样做了四十多年。

晁错数次上书言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土地。文帝宽厚,不忍处罚,以此吴王日益骄横。等到景帝继位,晁错上书说:“当初高帝初定天下,兄弟少,儿子们又还年幼,所以大封同姓子弟。齐国七十余城,楚国四十余城,吴国五十余城,这三国国君,不是庶子,就是堂侄,却分去了天下的一半。如今吴王因为衔恨王太子之死,诈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心,赐给他几杖,恩德至厚,他应当改过自新,却反而更加骄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逃亡之人,密谋作乱。如今,削减他的土地,他固然要反;不削减他的土地,他仍然要反。现在削他,他反得急,祸小;不削他,他反得迟,祸大。”

皇上令公卿、列侯、宗室讨论,都没人敢反对晁错的意见,只有窦婴力争反对,于是晁错与窦婴有了矛盾。等到楚王刘戊来朝,晁错又进言:“刘戊往年在为薄太后守丧期间,在丧庐与女人淫乱,请诛之。”皇上下诏赦免刘戊死罪,削去东海郡。到了前年,赵王有罪,又削去赵国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因为在出卖爵位上有欺诈行为,削去他六个县。

廷臣正在讨论削吴。吴王担心削地没完没了,于是密谋举事,想来想去,各诸侯王中没有能商量的人,听说胶西王勇猛,喜好军事,诸侯都忌惮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传口讯给胶西王说:“如今主上任用邪臣,听信谗贼,侵削诸侯,诛罚良善,日以益甚,有句话说:‘狧穅及米。’那狗吃东西,吃完穅就要吃米了。吴国与胶西国,都是知名诸侯,一旦被怀疑,我们就再也不得安宁。吴王身有内疾,不能进京朝请已经二十余年,经常担心被怀疑,无法自证清白。耸着肩膀,不敢抬起手臂,一点都不敢动,还是害怕得不到谅解。听说大王您也因为买爵的事有过错,又听说各诸侯都被削地。什么罪,也不至于被削地吧!恐怕他们的目的,不止于削地而已!”

胶西王说:“现在是这个情况啊!你准备怎么办呢?”

应高说:“吴王自以为与大王同忧,愿顺应时势,遵循天理,捐躯以除患于天下,您意下如何?”

胶西王瞿然惊骇说:“寡人何敢如是!主上虽急,臣固有一死而已,怎能不侍奉天子呢!”

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蛊惑天子,侵夺诸侯,诸侯都有背叛之意,国君们的愤怒,已经到了极点。彗星出,蝗虫起,这正是万世以来最难得的时机,而天下愁苦,正是圣人挺身而出的时候。吴王一面发布文告,要求诛杀晁错,一面发动大军,跟随大王之后,翱翔于天下,兵锋所指,无城不下,无人不服。大王如果幸而给吴王一个许诺,则吴王将率领楚王攻打函谷关,据守荥阳,占领敖仓粮库,以抵御汉兵,修建营房,等待大王前来会师,则可兼并天下,吴与胶西,两主分而治之,不亦可乎!”

胶西王说:“善!”

应高回国,向吴王汇报。吴王还不放心,又亲自到胶西,和胶西王当面结盟。胶西群臣有听说大王谋反的,进谏说:“诸侯的土地,不到汉的十分之二,一旦起兵反叛,让太后忧虑,不是好事!如今侍奉一个皇帝,还那么困难!假如起事成功,以后两主纷争,祸患更大!”胶西王不听,于是派出使者,联络齐国、菑川、胶东、济南,他们全都同意反叛。

当初,第一任楚元王刘交,喜爱读书,年轻的时候,和鲁人申公、穆生、白生一起,跟从老师浮丘伯学习《诗经》。后来刘交受封为楚王,就任命三人为中大夫。穆生不会喝酒,元王每次酒宴的时候,就单独给穆生摆一杯甜酒。后来楚元王去世,儿子刘夷继位,也是如此。再后来孙子刘戊为楚王,开始时也坚持,后来慢慢地就忘了。穆生退席出来,说:“我可以离开了,没有给我摆甜酒,楚王心里对我已经怠慢了。现在不走,恐怕哪一天有罪被锁到街头示众。”申公、白生坚持劝他不要如此,说:“你就不念着先王的恩情吗?一点小小的失礼,何至于此?”穆生说:“《易经》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什么事情,你要看到苗头。苗头是很微妙的,是吉是凶,都先有苗头,君子看见苗头就要马上决断,马上行动,不能等到最后。先王之所以礼敬我三人,是道义还在。如今失礼,是道义已无。忘道之人,就不能与他长期相处,我哪里是为了区区一点小礼节呢?”于是穆生称病而去。申公、白生两人留下来。后来刘戊越来越荒淫凶暴,太傅韦孟作诗讽谏,刘戊不听,韦孟也走了,定居在邹县。刘戊因为犯错被削地,就与吴国通谋。申公、白生进谏,刘戊把他们用绳索绑起来,给他们穿上囚衣,罚他们在大街上舂米。楚元王之子,刘戊的叔父,休侯刘富派人来劝谏刘戊。刘戊说:“叔父如果不跟我站在一边,我起兵时,先取叔父性命!”休侯恐惧,带着他的母亲太夫人一起奔逃到京师。

【华杉讲透】

君子见机而作,见到苗头马上就要行动。申公、白生何尝不知道新王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他们为什么不能马上走呢?还是贪恋富贵,有侥幸心理。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效应,三只青蛙都知道水温不对,但是穆蛙走了,申蛙、白蛙留下来,就给煮了。

这背后是一个重大的价值观和决策思维,就是——不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古今多少败亡,都是一个原因——追求利益最大化!

不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要追求什么呢?要追求利益最小化。

因为利益最大化就是风险最大化,追求利益最大化,则所得下不保底;而追求利益最小化,则所得上不封顶。

这也是《孙子兵法》说的,不追求战胜,追求不败。

这就像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不追求高回报,追求不损失本金。从不损失本金,有时赚得多,有时赚得少,一生累积下来,就是世界首富了。

等到削去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朝廷诏书抵达,吴王就率先起兵,诛杀汉朝所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吏。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也都反了。楚国丞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谏止楚王刘戊。刘戊杀张尚、赵夷吾。赵国丞相建德、内史王悍谏止赵王。赵王烧杀建德、王悍。齐王后悔,背叛与诸侯的盟约,不参加造反了,据城固守。济北国城墙损坏,正在修补,还没有完工,郎中令劫持济北王,不许发兵。胶西王、胶东王为大帅,与菑川王、济南王合并一处,攻打齐国,包围临淄。赵王刘遂发兵到赵国西边国境,准备等待吴、楚大军前来会师,再一起进军,同时派使者联络匈奴请求援助。

吴王动员全国士卒,下令说:“寡人今年六十二岁,亲自做大将。我的小儿子十四岁,也将身先士卒。国内上与寡人同龄,下与我小儿子同岁的,全部征发!”于是得二十余万人。向南派出使臣联络闽、东越。闽、东越也发兵跟从。吴王起兵于广陵,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国合兵一处,发使者向各诸侯国送去文告,陈述晁错罪状,号召合兵诛杀晁错。吴、楚联军攻打梁国,攻破棘壁,杀数万人,乘胜而前,锐不可当。梁王刘武派将军迎战,吴、楚联军又打败梁国两路军队。刘武固守睢阳城。

当初,文帝临终时告诫太子说:“如果有紧急事情发生,周亚夫真可以带兵。”到了六国造反的消息传来,皇上就拜中尉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位将领,带兵去迎战吴、楚联军,又派曲周侯郦寄迎战赵军,将军栾布迎战齐军。又召回窦婴,拜为大将军,屯兵荥阳,监视齐、赵两国军队。

当初,晁错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哗然。晁错的父亲听说了,从颍川老家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离人家骨肉之亲,带来这么多怨恨,你这是在干什么呢?”晁错说:“固然是这情况,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晁父说:“刘氏安而晁氏危,我要离开你,我走了。”于是服毒自杀,说:“我不忍心看到大祸临头!”过了十几天,吴、楚等七国皆反,以诛晁错为名。

皇上与晁错商议出兵的事。晁错想让皇上带兵出征,而他留守朝廷,又说:“徐县、僮县旁边,吴国还没有攻下来的地方,可以划归吴国。”

晁错平时和吴国丞相袁盎关系恶劣,晁错在哪儿,袁盎就避开;袁盎在哪儿,晁错也回避。两人从来没有在一个房间里说过话。等到晁错做了御史大夫,就指使官吏以袁盎收受吴王财物治罪,皇上下诏免刑,贬为庶人。等到吴、楚造反,晁错对丞、史说:“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门为他遮掩,说吴王不会造反。如今果然反了,应该将袁盎逮捕治罪,审讯了解吴王的计谋。”丞、史都说:“在事情发动之前,如果抓捕审讯他,还可能阻止事情发生。如今吴国已经反了,现在治袁盎的罪有什么用。况且袁盎应该没有参与谋反。”晁错犹豫不决。这时候,有人将消息告诉袁盎。袁盎恐惧,夜里去见窦婴,跟窦婴说吴国为什么造反,并且表示希望亲自跟皇上说明。窦婴进宫告诉皇上。皇上于是召见袁盎。袁盎进宫,皇上正与晁错讨论军队粮草调度的事。皇上问袁盎:“如今吴、楚皆反,你怎么看?”袁盎说:“没什么好担忧的。”皇上说:“吴王开铜山铸钱,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豪杰,在头发已经白了的年纪举事,他如果不是有万全之策,能干这事吗?你怎么说他不会有什么作为呢?”袁盎说:“吴国铸钱煮盐之利是有的,英雄豪杰就没有。如果吴王身边真有豪杰,就会辅佐吴王行义,不会造反了。他引诱的,都是无赖子弟、亡命之徒和铸钱的奸人,所以才相互引诱作乱。”晁错说:“袁盎说得对!”皇上问:“那你有什么办法呢?”袁盎说:“愿屏退左右。”皇上叫旁边的人都出去,唯独留下晁错。袁盎说:“我将要说的,为人臣者不能听。”于是皇上让晁错也回避。晁错退到东厢房,非常愤恨。

皇上问袁盎,袁盎说:“吴、楚发出文告,说高皇帝的子弟各有封地,而如今贼臣晁错擅自处分诸侯,削夺封地,所以造反,要诛杀晁错,恢复封地就罢兵。方今之计,唯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恢复他们的封地,则可兵不血刃而天下太平。”于是皇上默然良久,说:“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诚意如此,我不会因为爱一个人而得罪天下人的。”袁盎说:“愚计就是这样,请皇上自己定夺。”于是拜袁盎为太常,秘密整理行装,准备出使吴国。

过了十几天,皇上指使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上书弹劾晁错:“所作所为,与主上的德信不相称,想要疏离群臣、百姓,又要将城邑封给吴国,无臣子礼,大逆不道,应该腰斩。父母、妻子、同母的兄弟姐妹,无论老幼,全部斩首弃市。”皇上批复说:“可。”晁错还蒙在鼓里,一切不知。正月二十九日,皇上派中尉召见晁错,骗他一起乘车经过市区,就在东市拖下来斩了。斩的时候,晁错还穿着朝服。

斩了晁错,皇上就派袁盎与吴王的侄子、宗正、德侯刘通出使吴国。

【华杉讲透】

晁错要办大事,可大事来了又没有静气,乱了方寸。他居然要割两个郡给吴国,这真是不可思议,他当初削藩的时候不知道他们要反吗?他认为赏给吴王两个郡他就会退兵吗?大家都撕破了脸,只能在战场上见,还能讲和吗?

景帝也荒唐,他居然相信杀了晁错就会有和平。

不过,对景帝的荒唐慌乱,可以理解,巨大的压力和恐惧,让人慌不择路,什么方法都想试一试。他出卖晁错,我们也可以“理解”,如果卖了晁错能买来和平,不管机会多么微小,先试一试嘛。

但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他为什么处晁错腰斩之刑,改成斩首不行吗?腰斩是极为残酷的刑罚,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从腰部砍作两截后,还会神志清醒,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断气。腰斩之刑周朝就有,直到清代才废除,据说是雍正皇帝对俞鸿图实行腰斩的刑罚,俞鸿图被腰斩后在地上用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方气绝身亡,雍正听说之后便觉残忍,命令废除这一刑罚。

谒者仆射邓公,当时担任校尉,上书言军事,见到皇上。皇上问:“你从前线来,吴、楚知道晁错已死,他们退兵不?”邓公说:“吴国的造反阴谋,已经酝酿几十年了,削地只是导火线,诛晁错只是借口,其意不在晁错。陛下把晁错斩了,我担心天下之士都闭口不敢说话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强大而不可控制,所以改制以尊京师,这是万世之利。计划才刚刚开始,就身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以为皇上做得不恰当。”皇上喟然长叹,说:“您说得对,我也十分悔恨!”

袁盎、刘通到了吴国,吴、楚已经发兵攻打梁军阵地了。刘通因为是吴王亲戚,先入见,晓谕吴王,让他接受诏书。吴王听说袁盎也来了,知道是说客,笑道:“我如今已是东帝,还要拜谁!”不肯见袁盎,而是把袁盎留在军中,想劫持他做吴军将领。袁盎不肯。吴王派人看管他,准备杀了他。袁盎找到机会,逃亡回到京师,向皇上汇报。

太尉周亚夫对皇上说:“楚军彪悍,机动性高,难与争锋,不如把梁国扔给他,我们不去救援梁国,只是断绝他的粮道,让他在梁国消耗之后,就可以制住他了。”皇上同意。

周亚夫乘坐驿车,准备到荥阳跟大军会合,车队到了霸上,赵涉拦车跟周亚夫说:“吴王豪富,很久以来,一直豢养刺客。如今知道将军要来,一定在崤山、渑池之间的险要狭路上埋伏刺客。况且兵事讲究神秘莫测,将军何不在这里向右转,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这样时间不过是晚一两天,您直接进入军械武库,擂起战鼓,诸侯们听见了,都以为将军从天而降呢!”周亚夫从其计,到了洛阳,高兴地说:“七国造反,我坐着驿车来,没想到一路平安无事!如今已经占据荥阳,荥阳以东,没什么好担忧的了!”周亚夫派人去崤山、渑池之间搜索,果然找到吴国伏兵。于是请示皇上,任命赵涉为护军。

周亚夫引兵向东,进驻昌邑。吴军攻打梁国,军情紧急。梁王刘武数次派出使者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理。刘武又向皇上控告周亚夫见死不救。皇上下诏命令周亚夫出兵救梁。周亚夫拒绝奉诏,坚壁不出,派弓高侯韩颓当(韩王信之子,从匈奴来归,封为弓高侯)等率领轻骑兵,袭击淮泗口,绕到吴、楚军身后,切断吴、楚联军补给线,断绝其粮草。

刘武派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将军,坚守睢阳。张羽力战,安国持重,所以还能经常战胜吴军。吴军意欲西进,但是睢阳未下,怕梁军抄他后路,不敢向西,于是攻向周亚夫军。吴、楚联军在下邑集结,要与周亚夫决战。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军粮草断绝,士卒开始挨饿,急于求战,但数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来应战。

周亚夫军中发生夜惊事件,深夜突然惊扰,军士们以为敌人来偷营,以至于互相攻击,扰乱到周亚夫帐下。周亚夫坚卧不起,继续睡觉,过了一会儿,军士们自己安定下来了。

吴、楚联军攻打汉军大营东南角,周亚夫派兵防守西北,过了一阵子,吴、楚精兵果然攻打西北。汉军防备严实,攻不进去。

吴、楚士卒断粮挨饿,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当逃兵的当逃兵,撑不住了,于是引兵撤退。二月,周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抛弃军队,与壮士数千人夜里逃亡。楚王刘戊自杀。

【华杉讲透】

周亚夫的战略,是教科书式的《孙子兵法》。一是“知战之日,知战之时,则可千里而会战”。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决战,都是他事先设计好的。没到时间,没到地点,坚决不战;到了时间,到了地点,一战而定。二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不跟他战,一直耗他,用梁国来消耗他,切断他的交通线,断绝他的粮草,用饥饿来消耗他。一直把他耗尽了,让他自己撤退,然后在背后追杀。

三千年中国军事史,对付敌军入侵,这是标准套路,坚壁清野跟他熬,轻兵切断他交通线。他没有补给,熬不住了自然撤退,他一撤退就追杀。但是,如果皇上不理解这战略,将领又做不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会出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哥舒翰守潼关,安禄山攻打。哥舒翰坚决不出战,但唐玄宗觉得他不作为,命令他出战。哥舒翰知道出去就是死,于是恸哭出关,全军覆没。

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知道“不战”很重要。周亚夫是幸运的,事先跟皇上说好用梁国消耗敌人。他的战略成功了。不过,虽然没得罪皇上,但是把梁王大大地得罪了。

吴王当初发兵的时候,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说:“集中所有部队,向西攻击,如果没有其他部队策应,难以建功。臣愿得五万人,另辟一路,循着长江、淮河而上,夺取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回师,这也是一支奇兵。”吴王太子进谏说:“大王以造反为名,这兵不能交给别人,否则,别人也反我们,奈何?况且他带走五万人,谁知道他会干什么呢?白白削弱自己。”于是吴王不用田禄伯的计划。

吴国小将桓将军游说吴王说:“吴国都是步兵,对步兵有利的,是占据险要地形。汉军战车和骑兵多,车骑利在平地作战。愿大王所过城池,不要攻打,直扑洛阳,占领洛阳军械库和敖仓粮库,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就算不能攻下函谷关,天下已定。如果大王一路攻打城池,进军太慢,等汉军车骑驰入梁、楚之间,大事就败了。”吴王征求老将们意见,都说:“这年轻人,冲锋陷阵还可以,哪知道什么战略!”于是吴王不用桓将军的计策。

【王夫之曰】

吴太子进谏说吴王以造反为名,所以要提防田禄伯反他。太子也知道名不正,义不直,仅仅以自己的愤怒和利欲起兵,大事难成啊!以无名无义而欲有为于天下,就算是去攻打另一个无名无义无道的,也不能攻克,更何况去攻打一个合法的中央政权呢?所以,自疑者必疑人,信人者必自信。自己都不自信,就更没法信别人。疑心太重吧,不能成功;信任他人呢,又怕招来大祸。后世苻坚因为用人不疑而亡于慕容垂,安庆绪因为相信他人而亡于史思明。吴太子之言,也是显露了天理天机啊!

【华杉讲透】

田禄伯的计策不算可取,吴太子的怀疑也有理由。但是,桓将军的战略,是吴王造反成功的唯一正确战略。吴王不能听,也就没有机会了。

吴王刘濞自任统帅,军队还未渡过淮河之前,宾客们都分任将、校尉(指挥官)、候(侦察官)、司马(军政官)等,唯独不用周丘。周丘是下邳人,逃亡到吴国,喜欢喝酒,行径无赖,吴王看不起他,不用。周丘于是求见吴王,说:“臣以无能,不能在行伍之间。臣不敢求您任命我为将领,但求您给我一个大汉的符节,一定有所回报。”吴王同意。周丘得了符节,连夜驰入下邳。下邳当时接到消息,知道吴王造反,都闭城固守。周丘到了驿站招待所,以汉政府使节资格,召见下邳县令,令随从捏造一个罪名把县令斩了,然后召他们兄弟平时关系好的当地土豪和官吏说:“吴王已经造反,大军很快就到下邳,屠城不过一顿饭工夫。如今率先响应迎降,才能保全家室,能干的还能封侯。”土豪官吏们出来,相互转告,下邳就投降了。周丘一夜之间就得了三万人,派人回报吴王,于是率领他的部众向北攻城略地,到了阳城,已经有军队十余万人,击破阳城中尉部队。等到听说吴王败走,自度再也无法找到一起成大事的人,周丘带兵返回下邳,还没抵达,就因背上长毒疮而死。

6 二月三十日,日食。

7 吴王弃军而走,军队就溃散了,有的投降周亚夫,有的投降梁王。吴王渡过淮河,走到丹徒,想借东越自保。重新集结残兵败将,还有一万余人。汉政府派人重金买通东越,东越就骗吴王出来慰劳军队,派人用矛戟刺杀吴王,割下他的头,用驿车飞驰送到京师。吴太子刘驹逃亡到闽越。吴、楚造反,前后就三个月,就归于破灭。于是诸将都认为周亚夫的战略完全正确,而梁王由此对周亚夫记恨在心。

【王夫之曰】

周亚夫事先向景帝请示,把梁国扔给吴军,来消耗吴王。景帝同意了。梁王求救,周亚夫不救,皇上下诏要他救,他不奉诏。周亚夫的心思和景帝的心思,都很明显了。用梁国来消耗吴国,又何尝不是用吴国来削弱梁国呢?今日之梁,就是他日之吴,削弱了梁,将来更加太平。所以周亚夫读懂了景帝之心。而景帝假意让他救,也只是应付梁王和太后罢了。

景帝之心,也够残忍了。但说起来,还是太后造成的。景帝即位时,已经三十二岁了,太子刘荣已经年长,太后却希望景帝传位给梁王。景帝酒桌上跟梁王说:“我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你。”那也是顺着太后的意思姑且一说罢了。窦婴反对,而太后怒罢窦婴,那景帝对梁王的意见已经埋下了。周亚夫不救梁,那是他与景帝已经有密约。否则兄弟垂危,见死不救,景帝怎能如此持重淡定呢?太后对梁王越是宠爱,景帝对他就越是憎恨。梁王不落到叔段、公子偃的下场,就算他幸运了。

所以兄弟之间的事,父母不要乱参与。亲者自亲,爱者自爱,信者自信,猜者自猜,你不要去刺激他,让有贤德的人能够自己伸展他的恩义,而养子孙于和平坦易之中,不要搞出些隐情来,相互倾轧。太后妇人,不懂这些道理,而为君子者,当引以为戒!

【华杉讲透】

自掩其功、自掩其才、自掩其名,是人之美德。周亚夫没有这个修养,他以后就要栽大跟头。

周亚夫确实是立了大功,他的战略确实是正确的。但是,他的战略是以牺牲梁王为前提的,而梁王是皇上的亲弟弟,太后的亲儿子。这个战略,皇上能接受,梁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梁王浴血奋战,死里逃生,最后大家都认为周亚夫了不起,好像没梁王什么事儿。在梁王看来,这仗到底是我打的,还是你打的?

周亚夫应该把功劳归于梁王,因为他确实对不起梁王。更何况,梁王根本不是他惹得起的人。而周亚夫的性格呢,细柳劳军的时候,说起来是军纪严明,其实也有他性格里刚烈不逊的一面。当时文帝觉得这将军了不起,不等于事后不会觉得不舒服。如果再加上有人进谗言呢?

《论语》里讲了一个鲁国孟之反自掩其功、自掩其才、自掩其名的故事: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齐国和鲁国打仗,鲁军大败撤退。军法,进军以当先者为勇,退军以殿后者为功,所谓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大家都狂奔逃跑,孟之反则组织人马断后,保护大家撤退。等大家都退回城里了,他才最后一个进城门。

一进城门,他就开始表演了,挥着马鞭猛拍马屁股,大呼小叫:“哇!你们都跑我前面了!我可不敢殿后啊!但我这破马,怎么鞭它它也跑不快呀!”孟之反这一番演出,全军上下心里都舒坦了。又有谁不知道是他殿后呢?

胶西、胶东、菑川三国联军包围齐国首府临淄的时候,齐王派路中大夫向天子告急。天子令路中大夫还报,令齐王坚守,说:“汉兵今已击破吴、楚联军。”路中大夫回到临淄,三国联军将临淄重重包围,进不了城。联军将领就来抓住了路中大夫,与他盟誓说:“你反过来讲,就说汉兵已被击破,齐国快快投降,否则,将会被屠城。”路中大夫假意许诺,到了城下,看见齐王,说:“汉已发兵百万,使太尉周亚夫击破吴、楚,马上引兵救齐,齐国一定要坚守!”联军将领诛杀路中大夫。

齐国当初被围攻,紧急时私下与三国通谋,谈判还未定约,正赶上路中大夫从京师回来,齐国大臣们又劝谏齐王不要投降。这时汉将栾布、平阳侯曹奇等率军抵达齐国,击破三国联军,解了临淄之围。后来又听说齐国当初与三国有阴谋,将要移师伐齐。齐孝王畏惧,饮药自杀。

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各自率败军归国。胶西王赤着双脚、睡到草席上、饮水(三者都是罪犯待遇,表示自责),向王太后请罪。王太子刘德说:“汉兵正在撤退,依我看来,他们也已经疲惫,可以追击,愿大王余兵击之!如果不能取胜,再逃入海岛,于时未晚。”胶西王说:“我的士卒都已败坏,不可用了。”

弓高侯韩颓当写信给胶西王刘卬说:“吾奉诏诛不义。投降者,赦免他的罪行,官爵如故;不降者,灭之。大王你准备怎么办,我等你的决定。”刘卬袒身露体,到汉军营垒前叩头拜见韩颓当说:“臣刘卬遵奉法律不谨慎,惊骇了百姓,让将军您辛苦远道来到我们这个穷国,请赐给我剁成肉酱的醢刑。”韩颓当带着金鼓接见(表示随时可以擂鼓进兵),说:“大王发兵辛苦!请问你为什么发兵?”刘卬磕头膝行向前,说:“晁错变更高皇帝法令,侵夺诸侯土地,我等以为不义,怕他败乱天下,所以七国发兵诛晁错。如今听说晁错已经伏诛,我等已经罢兵归国。”韩颓当说:“大王既然认为晁错不善,为什么不向天子汇报?如今既没有天子诏书,又没有虎符军令,擅自发兵攻打拒绝叛变的邻国,以此观之,恐怕意图不只是要诛晁错吧?”于是取出天子诏书,向刘卬宣读,说:“大王自己决定吧!”刘卬说:“刘卬死有余罪!”于是自杀。太后、太子皆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伏诛。

曲周侯郦寄率兵到了赵国,赵王引兵还邯郸守城。郦寄攻城,七个月都打不下来。匈奴听说吴、楚兵败,也不肯入边。栾布攻破齐国回来,与郦寄合兵一处,又引水灌邯郸,城墙毁坏,赵王于是自杀。

景帝认为齐国本没有反叛之心,中间因为被胁迫而不坚定而已,不是齐国本身的罪恶,所以下诏立齐孝王太子刘寿为齐王,是为齐懿王。

济北王刘志也要自杀,希望以此保全自己的妻子儿女。齐国人公孙玃对齐王说:“臣请为大王去跟梁王说明情况,通报天子,如果不行,您再死也不晚。”公孙玃于是去见梁王说:“济北之地,东边是强大的齐国,南边被吴、越牵制,北边被燕、赵胁迫,这是四分五裂之国,权不足以自守,劲不足以捍寇,也没有什么神仙妖术来抵御国难。当初胡言乱语应付吴王,并非济北王的本意。假如济北王跟吴王说了实话,让吴王看出济北不会跟从,那吴王一定不会去攻打齐国,而是会先拿下济北,然后招抚燕、赵,集中他们的兵力,则山东诸侯全部连成一片,没有缝隙,合纵之势就形成了。当初吴王联合诸侯各国军队,驱使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百姓,向西与天子争衡。唯有济北王守节不降,让吴王失去盟国,得不到帮助,孤军独行,缩手缩脚而不能快速挺进,以至于土崩瓦解,破败而得不到援军,这未必不是济北王的功劳吧!以区区之济北,如果与诸侯争强,那是以羊羔之弱而捍虎狼之敌。谨守职责,不屈不挠,可以说是至诚不贰了!济北王之功义如此,如果还要被皇上怀疑,那他低头徘徊,拍打衣襟,有一种悔不该当初不跟从吴王的悲愤,那也不是社稷之福啊!我担心那些谨守职责的藩臣,都要人人自疑了!我想,能通过西山(崤山、华山),到长乐宫见太后,到未央宫见皇上,拽着太后、皇上的衣袖而为忠臣力争的,只有大王您了!上有保全济北亡国的恩德,下有安抚百姓的美名,您的大德深入骨髓,您的恩情加于无穷,请求大王留意考虑啊!”梁王刘武大悦,派人飞驰向长安汇报。济北王刘志得以免于谋反之罪,改封为菑川王。

8 河间王太傅卫绾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卫绾在文帝时曾经做中郎将,淳厚谨慎。景帝做太子的时候,召文帝左右近臣饮宴,卫绾就称病不来。文帝临终嘱咐景帝说:“卫绾是忠厚长者,善待他!”所以景帝对卫绾也非常宠任。

9 夏,六月二十四日,下诏:“无论官吏百姓,为吴王刘濞等所牵连,当抓捕的逃犯,或者从军中开小差的逃兵,一律赦免。”

景帝想以吴王刘濞的弟弟、哀侯刘广的儿子刘通做吴王,以楚元王的儿子刘礼为楚王。窦太后说:“吴王是宗族里的老人了,应该做个表率,从顺为善,如今他反而带头领着七国,纷乱天下,为什么还要立他的后人?”不同意立吴王之后,同意立楚王之后。

六月二十四日,将淮阳王刘余改封为鲁王;汝南王刘非改封为江都王,管辖之前吴国土地;立宗正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景帝前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

1 春,恢复关卡戒严,凭通行证通行。(文帝十三年废除关卡通行证,如今因为七国之乱,恢复关卡通行证,以备非常。)

2 夏,四月二十三日,立皇子刘荣为太子,刘彻为胶东王。

3 六月,赦天下。

4 秋,七月,临江王刘阏薨。

5 冬,十月二十九日,日食。

6 当初,吴、楚等七国皆反,吴国使者到淮南,淮南王刘安准备发兵响应。淮南国丞相说:“大王如果一定要相应吴国起兵,臣愿为大将!”淮南王就任命他为大将。丞相掌握了兵权,马上因城固守,不听淮南王命令,坚决维护中央。汉政府也派曲城侯率军救淮南。所以淮南国得以保全。

吴国使者到了庐江,庐江王不响应吴。使者往来出使到越,到了衡山,衡山王坚守无二心。等到吴、楚破灭,衡山王入朝,皇上认为他忠贞有信,慰劳他,说:“南方潮湿。”于是将衡山王改封为济北王以褒奖他。庐江王因为与越接壤,数次派使者和越交好,所以将庐江王改封为衡山王,管辖长江以北地区。

景帝前五年(己丑,公元前152年)

1 春,正月,兴建阳陵邑。夏,招募移民到阳陵,赐给安家费钱二十万。

2 遣公主嫁匈奴单于。

3 将广川王彭祖改封为赵王。

4 济北贞王刘勃薨。

景帝前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

1 冬,十二月,打雷,霖雨。(雨三日以上为霖。)

2 当初,皇上做太子的时候,薄太后以薄氏女为妃,到了即位,为皇后,但是不受宠爱。秋,九月,皇后薄氏被废。

3 楚文王刘礼薨。

4 当初,燕王臧荼有孙女叫臧儿,嫁为槐里人王仲为妻,生下儿子王信和两个女儿,之后王仲去世。臧儿又改嫁长陵田氏,生下儿子田蚡、田胜。文帝的时候,臧儿的长女嫁给金王孙,生下女儿金俗。臧儿找巫师卜卦,巫师说:“您的两个女儿都应当富贵。”臧儿于是要求长女和金王孙离婚,金王孙很愤怒,不肯与夫人诀别。臧儿把女儿送进太子宫中,生下儿子刘彻。在怀上刘彻时,王夫人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里。

到了景帝即位,长男刘荣为太子。太子的母亲栗姬是齐国人。长公主刘嫖想把女儿嫁给太子。栗姬因为后宫的美人全是刘嫖推荐给景帝的,非常愤怒,不许。长公主转而想把女儿嫁给王夫人的儿子刘彻,王夫人同意了。于是长公主经常在景帝面前说栗姬坏话,说王夫人好。景帝也认为王夫人贤惠,又有之前怀孕时梦日入怀的祥瑞,一时不知道怎么决定。王夫人知道景帝衔恨栗姬,怒气未解,暗地派人怂恿大行令(掌宾礼容仪的官员)上书,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大怒,说:“这是你该说的话吗?”于是斩大行令。

景帝前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

1 冬,十一月十九日,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太子太傅窦婴力争不能得,于是称病免职。栗姬恚恨而死。

2 十一月三十日,日食。

3 二月,丞相陶青免职。二月十六日,太尉周亚夫为丞相,免去太尉职务。

4 夏,四月十七日,立王夫人为皇后。

5 四月二十九日,立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

【华杉讲透】

这是汉武帝的身世和得立为太子的过程。

景帝为什么衔恨栗姬,《史记》记载说,景帝曾经身体不好,把其他那些封王的儿子们叫到栗姬面前说:“以后你要善待他们啊!”栗姬怒气冲冲,不肯答应,而且言辞不逊。景帝心中怀恨,没有当场发作而已。

栗姬就是孔子说的难养的女子了:“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因为景帝宠爱她,与她亲近,她就对景帝、对长公主都不逊。景帝把太子之位给了她的儿子,只是请她承诺在自己身后保证其他儿子的生命安全,她都可以不答应。嫉妒心让她失去理智,最终断送了自己儿子的帝位。而自己呢,远之则怨,被疏远之后,怨恨而死。

最新小说: 奶娃助我成为超级神豪宝妈 流光止于蝉鸣 思之茹狂 末世大佬穿越五十年代 烟花短篇集 花盛开的季节 固始私房小厨 同舟一梦 我的夫子日记 转移光环的第n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