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用智死即休,
何有余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
我有一法君未知:
尽发疑冢七十二,
必有一冢藏君尸。
诗一出来,立即有人夸奖为“诗之斧钺”。用现在的话,就是把诗作为武器,直刺九百年前的曹操。
这就是我很不喜欢的中国文人——根据一个谣传,立即表示“我不疑”,而且一开头就上升到政治宣判,断言曹操之罪是绝了“汉统”。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仅凭曹操的那些诗,就足以说明他是汉文化的合格继承者,他们所说的“汉统”,大概是指汉朝的皇族血统吧。如果是,那么,汉朝本身又曾经绝了什么朝、什么统?再以前呢?再以后呢?比曹操晚生九百年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却还在追求汉朝血统,这样的文人真是可气。
更可气的是,这个写诗的人不知怎么突然自我膨胀,居然以第二人称与曹操对话起来,说自己想出了一个绝招可以使曹操的“疑冢阴谋”彻底破败,那就是把七十二冢全挖了。
我不知道读者听了他的这个绝招作何感想,我觉得他实在是像其他很多中国文人,把愚蠢当做了聪明,也不怕别人牙酸了。就凭这样的智力、这样的文笔,也敢与曹操对话?
我想,即便把这样的低智族群除开,曹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找不到对话者的。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却都在那次瘟疫中死了。因此,他们也只能消失在大地深处。
不错,葬即藏也,穿着平日的服装融入山林,没有碑刻,没有器物,没有墓道,让大家再也找不到。
没有了,又怎么能找到?
点评一:
把老子和儿子拉在一起排文学名次,难度可想而知。作者的打分,以三曹的人生境界为依据,娓娓道来,让人心服口服。一段纷乱的历史,如此收拾一番,立马变得清新可读。请成功人士仔细咂摸一下这个排名吧:曹操冠军,曹植亚军,曹丕季军。(老愚)
点评二:
本文评述“三曹”文学成就。不出建安风骨、文学自觉定论之外。(马策)
点评三:
富庶的物质条件为汉唐两代的人们尽情伸展精神触角奠定了基础,这两座文化的高峰云蒸霞蔚、精妙绝伦。作者是位“勇敢的行路者”,他的目光没有驻定在汉唐高峰的流岚雾霭中,而是盯住了三国丛林。
三国因其波谲云诡、征伐、杀戮早就被世人关注,历史典籍有陈寿的《三国志》,文学著作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者没有做考究派,没有钻进故纸堆里,也没有捧着些许残破瓦砾,用显微镜去洞察所谓的蛛丝马迹,而是对那些广为人知的文化材料进行一个独有的视角审视。(余志斌)
喜欢寻觅中华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寻觅中华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