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我不骗人】
随着经纬资本一份又一份‘数码港可行性报告’送到港府,规划也越来越清晰,港府终于决定认真讨论起来。
在立法局会议上,大家都比较倾向同意‘数码港’的建立,在他们看来,将土地卖给林祖辉,港府可以得到一笔财政收入;至于数码港成功与否,就让林祖辉这个‘荷包肥的流油’的富豪去搞。
成功了,港府有功劳,批复同意这个项目!
失败了,港府有钱赚,大笔卖地费可以缓解目前官地下降的损失。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当然,这事还得和内地官方沟通,但港府立法局议员们认为,以林祖辉的面子,内地同意没有问题。
肥彭看了一下自己任命的布政司,她是香江首位华人布政司,正因为如此,她反而跟着自己的想法走。
布政司马上明白,上司已经和她沟通过,所以她说道:“这本来是一个政府项目,怎么能全部交给私人发展商。万一私人发展商只是为了发展地产,而套上科技的名义,在这个项目上大赚特赚。所以,我建议港府也参股进来,由我们出地皮,私人发展商出建筑费。同时,我们要强调住宅写字楼的租金价格,不超过市区的一半,这样才是真正的有益于香江发展。”
众议员很快就被说服,因为这非常有道理。说到底,地产商都是贪心的,就算林祖辉也不足以让他们信任。
在大家看来,以林祖辉的精明,确实有可能打着‘数码港’的慨念,去大做房地产。因为这个项目在最新的规划中有足足585万平方尺的楼面面积,其中仅住宅楼面面积就高达380万平方尺、写字楼150万平方尺、零售面积30万平方尺、酒店25万平方尺。
可以说,舆论再次调转了方向,偏向了林祖辉这一方,因为:
第一,他一开始的想法是港府将土地卖给自己,由自己私人投资公司进行开发,是港府对于这个项目负责,才愿意放弃高额的卖地费,参与进来,为香江发展做出贡献。
梁志坚怀疑的说道:“没道理不赚钱啊,光380万平方尺的售价,就是180亿左右;建筑费就算80亿,再加上税收、利息,120亿的成本总够了吧!酒店、写字楼、零售部分的租金,每年也是不菲.”
如此庞大的项目,就算土地卖出高一点,那么林祖辉由于没有竞争,还是可能会大赚特赚。
说实在的,他本意就是港府批地卖给他,是港府有意参与进来发展。当然林祖辉也不傻,是港府想进来分一杯羹——政绩和金钱。
“不能这样说,他林祖辉是香江最大的收租大户,有损失也是他最大。好在只有150平方尺写字楼,影响不会很大。”
梁志坚一想,还真是这样,大家闹归闹,但如果港府和林祖辉签署合同,大家能做什么呢?
第一点,林祖辉的意思很简单,他不缺钱,可以买地独立发展,是港府认为这个项目需要政府监督,所以参与进来。
林祖辉一看,都是几家对他不太‘友好’的公司,所以他们不信任自己,立马决定拉大家入水,为香江的科技产业做一份贡献。
虽然港府一再强调这是高科技项目,但舆论认为,由于其中逾6成多楼宇是住宅,作出售用途,“数码港”只不过是将房地产冠上一个动听的名字罢了。这样一来,林祖辉得到了不少好处,只需动用少量的资金(建筑费可以通过贷款和分期销售),便可以有380万平方尺的住宅发展权和大量写字楼,本少利厚,住宅估计就可以赚上50亿港币(和港府对半分),难怪舆论要起戒心。他们也担心免费批地之例一开,日后成为大家争相仿效的借口。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郑家纯对梁志坚说道:“我了解他,他说不赚钱可能还真不赚钱!”
而港府、内地都表示支持后,没想到香江地产商又闹腾起来。
媒体舆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好像大多数‘专家’和‘评论家’纷纷表示不看好,认为香江不适合发展高科技。
就算可以将住宅捂起来,待地产回暖出售,但期间每年产生的利息,也是不菲。
可以说,离开了林祖辉,大家压根没有信心,将这个项目做好!
肥彭最后说道:“好,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同意继续研究下去,港府这边成立项目组,和私人发展进行沟通。”
有议员说道:“确实应该如此,若是私人发展商同意合作,我们就可以将写字楼的价格控制在一半的水平,再由我们港府和私人发展商合作成立一个委员会,只有真正的科技公司,才能入住数码港,这样也算是我们港府在扶持新兴科技产业。”
很快,媒体上纷纷转载了林祖辉的言论,一时间再次热闹极了。
而仍然认为这个项目可以大赚的,有希慎置业、长实、置地、新鸿基、鹰君,他们公开希望参与其中。
看起来有380万的住宅楼宇,但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江住宅下跌60~70%,如何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