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稱,他們在實驗室裡成功合成出了一種具有20個手性中心的大環化合物,其異構體數量爲2的20次方個。
“這麼猛?”
這是沈奇看到這則報道後的第一反應。
伯克利研究團隊在報道中指出:“我們參考了燕大沈奇團隊的大環化合物研究成果,合成出了迄今爲止手性中心最多的大環化合物。這種大環化合物的用途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我們在新化合物的結構上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
東京大學研究團隊稱,他們在實驗室裡合成了一種結構極其複雜的新型大環化合物。這種新型化合物類似於海葵毒素的化學結構,不同的是在關鍵部位都是八元以上的大環結構。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東京大學研究團隊同樣感謝了沈奇團隊在幾個月前提供的大環化合物理論,他們將新的化合物稱爲“燈塔水母激素”,他們稱這個新的化合物,有助於揭示自然界中一些神秘的問題。
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也報道了他們關於大環化合物最新的研究進展,他們通過實驗證明,沈奇團隊提出的大環化合物及新型重排反應的這套理論,是非常靠譜的。
“這……這有些失控了啊。”
沈奇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擔憂。
大環化合物的理論是他提出的,這套理論推出後,在各國化學家手裡衍生出各種花裡胡哨的新產物。
目前暫時難以判斷,花裡胡哨新化合物有可能帶來的實際影響。
沈奇的直覺告訴他,大量新型大環化合物的出現是一柄雙刃劍,用好了造福人類,跑偏了毀滅世界。
系統:“宿主完成化學晉升14級的任務,升級!
化學晉升15級的條件:
1、6000萬點學霸積分;
2、採用化學手段揭示一種神秘。”
不管如何,化學晉升到14級,總歸值得高興。
數學、物理晉升14級,都是有指向的。
系統要求沈奇解決一些具體的數學、物理難題,沈奇才能晉升15級。
化學晉升15級的條件2是開放性的,需要沈奇自己去探索。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燕大人民醫院。
三氮雜辛烯素的耐受性給藥全部完成。
以屈教授爲首的研究醫師團隊,通過統計學方法處理個體數、均數、中位數、標準差、變異係數、幾何均數、幾何標準差等臨牀數據。
結合臨牀觀察及數據分析,屈教授團隊認爲三氮雜辛烯素通過了耐受性試驗,接下來所有的受試者將進入藥代/藥效試驗環節。
許多文獻報道了新藥在臨牀研究階段的成功率在10%左右,即10個候選藥物中只有一個能最終上市。
研究表明,造成臨牀開發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有效性(66%)、安全性(21%)。
一款藥物具備良好的安全性、吃不死人也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決定新藥能否上市的核心指標是有效性,即藥物在治療病人方面體現出的效果。
爲了避免研發費用高昂的藥物在III期臨牀試驗階段失敗,在I、II期臨牀試驗中,就須開展以有效性爲指標的概念驗證,使不易於開發成功的藥物早點淘汰掉,免得浪費錢。
基於以上的臨牀試驗思路,歐葉終於再次吃上了三氮雜辛烯素。
<div id="div_content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