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問題。”
PYY-3-36即麥殊嶺,它對人體的食慾有着很強的調控作用,又被稱爲飢餓基因。
每個人都有PYY-3-36,除了人類,PYY-3-36也被發現於老鼠、犬、黑猩猩等動物體內。
研究飢餓基因,必要時修改飢餓基因。這是沈奇提出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研究目的是求證,既然導致疾病的基因可以被編輯,那麼非疾病基因是否也可如此操作?
人除了得病之外,也會感到飢餓,也有七情六慾,有人聰明,有人沒那麼聰明。
這些非疾病因素,是否亦可在基因層面進行調控?
值得研究。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大批白鼠被運抵沈奇科研中心生物實驗室。
對比白鼠的PYY-3-36與韓猛的PYY-3-36,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控制白鼠飢餓感的基因與人類是相同的。
當然了,這已經被英國的布魯姆教授證明過了,沈奇他們只不過是再證明一次。
布魯姆團隊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他們對PYY-3-36進行了多年的研究,給出了一整套詳細的動物實驗方案。
根據布魯姆團隊的系列論文,沈奇等人在白鼠身上開展飢餓基因編輯實驗。
對照組白鼠,它們沒有被編輯,當它們體內的食物消耗完畢,它們的飢餓基因便產生相應蛋白質,傳遞給它們需要補充食物的信號,於是它們產生了飢餓感,它們開始尋找食物,並進食。
1號實驗組白鼠,它們的飢餓基因被修改,它們體內的食物消耗完畢時,它們並沒有產生強烈的飢餓感,它們不去尋找食物。沈奇等人將食物放在它們面前,它們纔有了一些食慾,開始進食。
2號實驗組白鼠,它們的飢餓基因按照另一種設定被修改,它們大部分時間處於飢餓狀態,它們一直在主動尋找食物,並吃下食物。
3號實驗組白鼠是1號實驗組的強化版,它們的飢餓基因被修改爲極端狀態,它們失去了飢餓感,即便把食物放在它們嘴邊,它們也不吃一口。它們全都餓死了。
4號實驗組白鼠是2號實驗組的強化版,它們的飢餓基因被修改爲另一種極端狀態,它們永遠感到飢餓,它們一直在主動進食。它們全都撐死了。
處理完餓死及撐死的白鼠屍體,沈奇等人進行了探討。
“布魯姆團隊的研究成果是正確的,通過修改飢餓基因,可以使白鼠的食慾大增或銳減,極端情況是撐死或餓死。”
“如果修改人類的飢餓基因,是否也會如此?”
“理論上來說,修改人類的飢餓基因,可以幫助肥胖人羣減輕體重,也可治療厭食症患者。肥胖、厭食症也被認爲是病,這麼做的話,跟修改癌症突變基因是一碼事,國際組織照樣得嚴厲指責。”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博士研究生們熱烈的討論,沈奇一直沒開口。過了會兒,沈奇說到:“不管國際組織是啥態度,咱們的實驗不能停。白鼠有很多基因跟人類是一樣的,飢餓基因是其中一種,我們通過實驗證明了,修改飢餓基因可以影響白鼠的食慾。我認爲,修改飢餓基因同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類的食慾。我們暫且不在人類身上做飢餓基因修改實驗了,我們回到白鼠身上。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白鼠的SHANK3基因,也和人類是一樣的。”
衆人說到:“是的,發現了,SHANK3基因是控制智商的基因的其中一種。”
沈奇點點頭道:“那麼接下來,我們繼續研究,如何編輯白鼠的SHANK3基因,以調控白鼠的智商。”
“對於編輯SHANK3基因的研究,國際上還沒有出現比較有信服力的研究成果,很有挑戰性啊。”衆人不由的期待了起來,他們相信沈奇一定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想法。
<div id="div_content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