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ps:感谢书友“343921072”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在这个伸手难见五指的黑夜中,什么都有可能是假的,只有自己手中握着的刀是真的。若非这夜有一轮时隐时现的弦月,恐怕神机卫将会有很多人死伤在自己人的刀下。这场混战一直持续到天色蒙蒙亮。神机卫以近五千人的伤亡换取了此战的惨胜。这时,二万神机卫除去伤兵,能战之士已经不足一万。这种惨痛让每个神机卫将士懊恼、愤怒不已。二万神机卫,从出发到现在,遭受两次巨大折损。一次是急行军造成的,这一次更是被莫名其妙的遭遇战,打了个猝不及防。这让神机卫将士心中有着一种强烈的憋屈。一向视荣誉为生命的士兵们,强烈要求,请李沐下令追击溃敌、强攻新城。席君买当场请战,并愿立下军令状。李沐也很愤怒,他的愤怒来自于巨大的伤亡。平心而论,如果神机卫与联军,不是在夜里突发遭遇战,而是正大光明地野战,击溃二万多的联军,神机卫的伤亡绝不会超过一成。与急行军所造成的伤亡不同,这次的伤亡正是因为自己的冒进和大意,让神机卫遭遇重创。李沐没有因愤怒、懊恼而浮躁,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分析双方的力量对比。按闻香的情报和高延寿的交待。新城五万守军,经伏击战和这场遭遇战之后,城中守军应该不超过二万人,算上溃兵,应该也不会超过三万人。以不足一万人去攻打二、三万守军的城池,寻常人可能以为是天方夜谭。可神机卫不一样,神机卫有着攻城利器,虽然因为运输不便,没有带来火炮,但手中的掷弹器,可以破门。加上眼下群情激昂,士气可用。所以,李沐应允了席君买的请战,下令全军攻城。鉴于神机卫眼下兵力不足,李沐决定全力攻击东城门。而世事总是出人意外,就在神机卫全军戮力同心,打算啃新城这块硬骨头,李沐发现,一切的担心是多余的。城中虽然有二万守军,但士气低落,溃兵确实有一部分逃入城中,但更多的是逃散了。伏击战和遭遇战,守军派出的是最能打的部队。两战俱败,对守军的士气打击是巨大的。溃兵已经感觉此战无望,对唐军和大唐与生俱来的恐惧,在这一刻被无限的放大。能逃,为什么不逃?就是这种情绪之下,当神机卫架设起掷弹器,炸毁东城门后,守军除了逃走的,其余的便投降了。神机卫在此战中唯一的伤兵,是因为冲得太急,被积雪下的凹坑崴了脚所致。几乎是兵不血刀地进了城,才发现高延寿被羁押了。据获释的高延寿交待,此城城主是梁万春。梁万春原是安市城的城主,可安市城被唐军占领之后,梁万春就退守新城。他是渊盖苏文的心腹。高延寿来新城求援,梁万春相信了高延寿的谎言。派出二万骑兵救援木底州,可得知遇伏之后,便怀疑起高延寿来。下令将高延寿羁押。而当夜里遭遇战战败之后,梁万春就令邹定国负责新城防守,自己出西门,说是向包围辽东城的联军救援去了。李沐回头向席君买问道:“可有抓住邹定国?”席君买答道:“末将没有得到禀报。如果殿下要搜捕此人,末将这就传令下去,全城搜捕。”李沐想了想道:“算了,要此人无用,传令下去,全城但凡有十人以上聚集、意图不明者,一律诛杀。同时,妥善安排救护伤员之事。”这个时候,容不得仁慈,以少量兵力去管理一个数倍、甚至十数倍于己的城池,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是。”席君买领命而去。李沐回过头来,看着高延寿道:“今日城外之战,孤不怪你。孤之前答应的事,依旧有效。”“谢殿下宽仁,不知道舍弟何在?”“放心,他一会就到。”“那就多谢殿下了。我有一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但说无妨。”“如今殿下占领新城、木底州,等于截断了联军的退路,联军已经如同瓮中之鳖,走投无路。我想如果此时殿下派人招降,定可兵不血刃,令联军降服。”李沐呵呵一声,却无笑意:“恐怕不能如意吧?三十万联军,攻打辽东城十几天,想来此时应该还有二十多万的兵力,未必肯轻言投降吧?”高延寿摇摇头道:“殿下想来好几日没有得到战报了,据我所知,联军这三日之中,强攻辽东城,伤亡人数达到十万人,也就是说,联军此时可战之兵,恐怕不多了,依我的估计,应该不足十五万人。”李沐听了,倒吸一口凉气。他这几日一直领兵行军,确实好几天没有接到战报了,甚至没有接到闻香的情报。听高延寿说联军三日之内伤亡十万人之多,这让李沐担心起辽东城中的李勣来。如此恶战,就算占了防守的优势,城中唐军的伤亡也绝不会少。高延寿看了看李沐的神色,继续道:“如果殿下愿意,我愿为殿下一试,待联军到来之时,出城说降。”李沐听闻,回过神来,问道:“你想要什么?”高延寿显然没有跟上李沐的思绪跳跃,怔了一会才体悟到李沐的意思,连忙道:“我所求无非是殿下能救出我王罢了,再无他求。”李沐点点头道:“容孤斟酌一番,到时联军情况若真如你所说,再请你出马不迟。”不是不信高延寿,而是李沐觉得以说降方式招降联军可能性不大。如果来敌只是高句丽的军队,李沐会让高延寿一试,可来敌不仅是联军,除了高保存丽军,还有靺鞨军队,想要同时招降两**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时高惠真被带了进来。李沐对高延寿道:“先委屈高城主和令弟几天,等此战之后,孤定会释放二位,且有重赏。”高延寿、高惠真一齐躬身道:“谢殿下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