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良贱令』发布于天宝十六载(757年)的年底,在安西执行了将近一年,在天佑元年(758年)的年末,才在凉州朝堂中掀起轩然大波。
之所以晚了这么久,才引起官场反弹,其中最大的缘由,就是因为凉州城这一年里发生了太多大事,使得朝堂百官无暇顾及安西良贱令带来的影响。
就在凉州官员和安西官员就良贱令进行争执的数个月后,天佑二年(759年)的正月底,一道影响远比『安西良贱令』更加深远、争议更加巨大的法令,自凉州宫城下发。
这道法令,名为『天佑举贤令』。
此令进行归总,大致包括以下三条:
一、长安洛阳两都,长期落入贼手。伪燕在洛阳私开科举,广揽天下士子,而大唐移都凉城,科举停滞数年。长期以往,恐大唐人才凋敝,无贤可攉。因此,宫中下旨,在凉城和安西同时重开科举,广招天下贤才。
二、根据唐律,有六类人不得参加科举,包括工商杂类、娼优贱民类、正在服丧类、触犯刑责类、吏胥类、僧道类。
其中,工商杂类,特指『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也就是手工业者、商人等(从事)杂业的人,不能与士人为伍,其直系三代不得参与科举。
在天佑举贤令中,安西匠作、商贾等杂业,可从安西科举,工商杂类的限制被取消。手工业者、商人等杂学之家,本人及亲子皆可入塾念书,与其他应试的士人一起,首先在龟兹镇、焉耆镇、于阗镇和疏勒镇进行院试。通过院试之人,再前往龟兹镇参加解试(秋闱),通过解试的举子,最后前往凉城,与大唐其它州县的举人,一起参加尚书省的礼部试(春闱)。
三、科举类目,在秀才、明经、进士、俊士等科目的基础之上,增设商学、格物两科。
『天佑举贤令』一经发布之后,如同一声炸雷,将整个北唐的官场和民间,震得惊诧一片。
第一、第三条倒还好说。
然而第二条中,工商杂学可以入仕。等于削弱了延续长达千年的士族特权,打破了工商士农四类人的出身限制,在科举入仕这条跑道上,将所有人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这一点,对于整个大唐而言,其影响宛如惊涛骇浪。
法令一经发布,朝堂中的大批凉州官员,纷纷上疏请求收回成命。
奏疏如同雪花一般,飞入尚书省中。
负责整理奏疏的文吏,发现文库中存放不下,只能将大批的奏疏置于阁楼之上。
城中有大批的士人,联合起来,举着万字血书,跪在宫城门前,齐齐声讨举贤令。
朝中御史台,数十名御史和言官,集合起来,跪在宫门前,以静默来抗议令法。
至于安西官员,对于举贤令,似乎是早有耳闻,不仅没有吃惊,反而联合起来,在凉州城中四处造势,劝说工商杂学等寒门家族,与士族分庭抗争,争取科举的权力。
安西官员为何要支持举贤令?
道理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