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举贤令在安西早有风声,安西本地人或多或少有所耳闻,所以对于这项法令的问世,并不意外。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天佑举贤令,符合绝大多数安西人的利益。
安西四镇,原本人口,只有二十多万。
之后,由于流民大量涌入,如今的人口已经接近百万。
这些涌入安西的流民,大多都是在故乡活不下去,才长途向西迁移的穷苦人家和杂门小户。
至于那些没有加入迁移队伍的士族门阀,在天灾和兵祸之中,由于家大业大,有着一定的自保能力,很少会有人背井离乡,大多都选择留在了中原。
也正因如此,安西人口膨胀,官员队伍急速扩大。
而这些新增的官员中,大部分都出自流民,也就是大多来自寒门和杂户,自然对举贤令双手欢迎。
这一日,周钧在宫城府治之中正在处理公文,右谏议大夫高适在门外请求见面。
高适入了书房,见周钧正在翻看朝臣递上来的奏疏,便没有再举步前行,而是在原地站了一会儿。
周钧用眼角的余光,看了一眼高适,开口说道:“我这里没有这么多的规矩。”
高适闻言,走到案台前,拱手说道:“尚书省中,国子司业韩项、御史中丞颜正来、秘书丞长孙济等数十人,聚集起来,共递释绂书,以致仕辞官为要挟,要求宫中废止举贤令。”
周钧放下奏疏,向高适问道:“释绂书呢?”
高适从怀中掏出一叠厚厚的文册,放在了案台上。
周钧打开仔细看了一遍,说道:“还少了几个人,不过也差不多。”
高适闻言,正在不解,突然看见周钧开始在释绂书上加印签字,连忙问道:“丞相这是在做什么?”
周钧:“这些人不是想要辞官吗?我了却他们的心愿。”
高适:“丞相此举,恐怕会引起朝堂震动。”
周钧:“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其惺惺作态,不如早些分道扬镳的好。”
高适叹了口气,看着案台上的释绂书,低声向周钧问道:“倘若丞相准了这些人的辞官要求,那么接下来他们会如何做,丞相可有料想?”
周钧:“无外乎三件事罢了。一、迁族南下,二、投靠南唐,三、制造舆论,中伤周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喜欢大唐奴牙郎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大唐奴牙郎泽雨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