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六年(AD350年),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准备北伐。另一方面,桓温也上表北伐,不理。桓温知道朝廷是想用殷浩抗衡自己,十分忿恨,但同时桓温也知殷浩这个人,干啥啥不行,也不在乎。后桓温因屡次请求北伐不果,于是在永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日(AD352年1月13日)上表后自行率领约五万兵众东下武昌,形同逼宫。此举令朝廷十分恐惧,殷浩打算辞去以避桓温,但被王彪之劝阻。皇帝司马昱(小皇帝死后,皇叔亲自上阵与桓温博弈)亲自写信给桓温,极力劝阻,终使桓温率军还镇,返回荆州。后来,朝廷又拜桓温为太尉,被桓温拒绝。(北伐还真是个好东西,双方开始抢夺北伐神主牌。其实这小两位从小青梅竹马,都是豪门二代、大院弟子嘛。桓温告诉许多人,说小时候曾与殷浩一起玩骑竹马的游戏,我丢弃的竹马,殷浩却拾起来骑,如此看来他本该不如我。又一次桓温特地问殷浩“卿何如我?”殷浩应声“我宁作我!”这是输人不输阵!)
此时,谢家也占据了朝堂重位,比如谢尚就是豫州刺史,谢尚是谢鲲的儿子,谢安的从兄。但是谢家最出名的谢安,却学做殷浩,隐居十年,不肯出山。(当初殷浩隐居荒山不肯出山。庾冀、谢尚、王濛、王坦之等百计举荐,执意不出山,装的一手好逼,直到皇帝再三诏延才勉强出山。同样谢安看到其兄弟谢尚、谢奕、谢万等均占据朝堂要位,自己于是隐居东山,虽有王濛等举荐不肯出山,后来看到谢氏在朝堂上失势了,自己才出仕,此即为“东山再起”!其实殷浩北伐,旁人并不看好,后世著名的王羲之就认为必败,写了著名的《遗殷浩书》劝阻。)此时,殷浩北伐,谢尚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作为前线官长,谢尚给殷浩找来了北方外援,一个叫张遇,是原后赵将领,石虎死后,后赵分崩离析,就投南了;一个叫姚襄,也是后赵下面的,现在地盘被前燕的慕容氏占了,西边的前秦符氏是仇人。(之前说过,符氏、姚氏,氐族、羌族,世代为仇!姚襄就是后来后秦开国皇帝姚苌的长兄啊!)殷浩还挺高兴,北伐正需要对北边知根知底的人呀,这正是天助我也!没想到这是两个煞星啊!
煞星一张遇。张遇原是后赵石虎手下的将领,后赵灭亡后,他做了割据一方的军阀,也想找东晋做靠山。哪知道投降后顶头上司东晋的豫州刺史谢尚看不起这种不读书的赳赳武夫。张遇一气之下,“跳槽”到了西面的前秦。对这种反复无常的人小,殷浩决定先拿他开刀,开始北伐。AD349年,谢尚、姚襄任前锋直奔许昌杀去,殷浩率军向寿春进发,作为中军指挥。当天,他威风凛凛,举起旗帜宣布出发,突然马受惊,他身子一歪摔到了地上。全将士大惊失色,兆头不好啊。他灰头土脸地爬起来,骑上马继续前进。
前秦得知张遇被攻,迅速派出两万人营救。双方在颖水上的诫桥(今河南许昌市东南)大战,东晋军与北方高手交流的机会太少了,谢尚只是清谈高手的文人,与天天在实战中跌打滚爬的胡人刚交手,就崩了,被斩杀一万五千人,前锋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谢尚和姚襄带着少数随从仓促逃回历阳(今安徽和县),才喘了一口气。殷浩跟着逃回来,与谢尚、姚襄洒泪而别,说:豫州的事都托付给你了。随后自己回建康请罪,由于皇太后诸蒜子是他的外甥女,朝廷网开一面,他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处罚。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煞星二姚襄。经张遇一战,姚襄对殷浩、谢尚等人的水平,也大致看出来了。姚襄可比张遇段位高多了,他是北国羌人集团首领姚弋仲的长子,羌人集团与符氏氐人集团一样,就是给后赵扛活,后赵因为冉闵的缘故乱七八糟倒台后,姚家的心思也活泛了。可惜入关与氐人符氏集团争夺关西失利,才逗留山东,姚弋仲死后姚襄继承了首领位置。这种枭雄,能看上殷浩、谢尚两个活宝么?
第二年AD350年,殷浩决定再次出征北伐。目标是先进攻洛阳,再攻长安。在中间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一是继续屯田,二是搞策反。上次他对前秦这个援军恨得要死,他派人和前秦的大司马雷弱儿、左仆射梁安取得联系,双方暗中达成协议:两人叛变首领苻健,殷浩攻取长安后,两人做关中最高领导人。
殷浩确定有了内应,再次派姚襄北进。以为万无一失,哪知道这两招统统是败招。雷弱儿、梁安骗了他,他们请殷浩出兵接应,实际是引诱东晋军北上。而姚襄胸怀大志,跳槽到东晋只是过渡。当他看到东晋军队的羸弱后,对这个新东家已没有了信心,决定自立门户。殷浩派姚襄做前锋,进攻洛阳。姚襄兵刚出发不久,殷浩就接到姚襄传来消息,他的部队遇到敌人,已经溃散,希望大军北上接应。
殷浩命令军队全速前进,到了山桑(安徽亳州市蒙城县北)附近时,突然伏兵四起。殷浩军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慌不择路,晕头转向,大败而归,东晋军被斩杀一万多人。原来是姚襄骗他北上,成功偷袭。接着派兵挺进到寿春。殷浩回过神来,命令部队反击,但他实在不是将才,器械军粮全部被姚襄抢走,士卒死伤、叛变者不计其数。第二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殷浩大败,对立面桓温笑不动,顺手接过北伐的旗帜。桓温上奏朝廷,把殷浩说得一无是处。朝廷理亏,没有办法,只好把殷浩废为平民,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内)。殷浩没有说过半句怨言,神情坦然,似乎一切听天由命,依旧谈道咏诗,家里的人都觉得他一切正常。但是其实他非常痛苦,他经常用手在空中写字,引得很多人观看。写得多了,别人发现原来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大字。这就是成语“咄咄怪事”的来历。(殷浩虽然是以站在奸雄桓温对立面的姿态出现在历史中,但是其人甚不堪,尚不及中二的庾亮哥。据说庾亮有一匹刘备遗种的“的卢”马,殷浩劝其赶紧卖掉以免妨主,庾亮说,有卖必有买,岂不是妨害别人?后来等桓温权位稳固后,桓温为表示对青梅竹马的宽宏大量,写了封信给谪贬中的殷浩以示和解之意,殷浩接信居然激动万分、涕泪交流,写了封效忠的回信,恭恭敬敬地放入信套中,等一会儿怕出错了,又把信拿出来看,就这样取了放、放了取,到最后寄出时居然没有把信放进去!桓温收到空信套,自然名正言顺与之绝交,古人以无字回信表示自我清高、鄙视对方,也是常事,这可坑苦了我们的爱当官的殷浩,有苦说不出,结果忧惧而死。)
朝廷还是不想让桓温北伐收拢兵权。此时,北方局势变化,后赵覆灭,西面前秦崛起,东面则是前燕的天下。AD355年,年轻的荀羡搞过一次搞笑的北伐,给慕容家送战功,他很快死了。升平三年(AD359年),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假节、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领淮南太守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他命征虏将军刘建修治马头城池,自己率军入涡颍,打算支援洛阳。这时,郗昙因病退回彭城。谢万却以为郗昙是因前燕兵强而退,于是仓促退兵。士卒自行溃败,豫州治下许昌、颍川、谯郡、沛郡等郡县尽皆陷落。谢万单骑狼狈逃还,被废为庶人。(谢万北征时,犹自吟诗啸傲,不知安抚将士,自衿而看不起别人。当时赋闲的兄长谢安忧心不已,不仅亲自前来慰勉谢万部将,还对谢万道:“你身为元帅,应该常宴请诸将,以取悦军心。”谢万便召集诸将,但却无话可说,只是用如意指着诸将道:“诸君都是劲卒。”当时将帅都以“兵卒”字样为忌讳,谢万却称诸将为卒,惹得诸将愤恨不已。谢万寿春兵败后,部将欲趁机杀掉他,但因看在谢安的面子上才没有实行。谢万却是个不中用的,偏偏谢安对这个弟弟特别上心。谢万的老丈人是王述王蓝田,名臣王坦之之父,就是世说吃鸡蛋丑态百出那个,但人家现在都作大官了也作丈人了,谢万也不顾忌,一次对丈人说“人家都说你痴傻,确实是有点啊。”王述仪容不变“我年轻时痴傻,后来大器晚成了,而你呢?”意思是我是以前傻现在好了、你是到现在也没好啊。。。王胡之是王导从侄,时人评价说“王胡之在谢安之下,却在谢万之上。”所谓“攀安提万”也。说明谢安比谢万高多了。王导另一个从侄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也有类似提法,说如果一个人与谢氏昆仲孰高孰低,“谢安肯定相让与你,谢万肯定与你比个裂目相争!”也是谢万远不如谢安的意思。还有一次谢氏昆仲路过王恬府邸,这王恬也是个妙人儿,是王导次子,才能容貌都是好的,棋艺据说冠绝一时。但王导偏偏看不上他,说“你的才能与你的皮囊不匹配啊”,缺乏父爱所以养成了个傲娇的性子。谢万就要去攀关系,谢安说人家看不上你的,谢万不信自己去,结果王恬当着他的面洗头,然后批发散坐,丝毫没有把谢万放眼里。谢万回去觉得委屈抱着谢安哭,谢安还得安慰他“那小子见谁都这样。。。”比如王胡之是王恬堂兄,一次触忤了他,王恬就不理王胡之了,王胡之跑上前赔罪,把臂而谈,结果王恬嘟起小嘴道“把你的手手拿开。。。冷得像鬼手一样!还来碰人家!”种种妙事。。。表示《世说》还真是个宝库哩!)
这是朝廷最后一次阻挡桓温崛起的努力,可惜也失败了,从此桓温大权独揽、不可复制了。不过,看到谢氏子弟均不中用的样子,谢安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要东山再起了!桓温也将迎来真正的对手了!(自来王谢并称,但是王家经过了王衍、王敦、王导三个系列的前赴后继,才站稳了朝堂。而谢家,不少人名气虽大,但实力却只有谢安一人而已,谢安在死前归权于皇帝,几乎以一己之力终结了东晋权臣共治的局面!而王家自从王导之后,虽然不乏大量王家子弟占据高位,但想要再次把持朝政、一言九鼎已是不可能。我们仍能看到大量王某之这样的人名比如王羲之,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一家,甚至未必是一支的,比如王坦之与王羲之,一个是太原王氏一个是琅琊王氏。这种命名方式,只是代表王家都信仰天师道、五斗米道之类罢了。现在的文青圈、尤其是女文青,对六朝江南抱有一种幻想,魏晋风度“荒诞而美好”,所谓“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是也,而很多人却喜欢批判之,我这里是不屑于那班阶级卫士从阶级斗争角度的所谓真相揭露,只是,如果对那段历史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很多看似荒诞的表象下,其实都有其内在逻辑。比如王羲之东床坦腹,真的是放浪不羁么?这是不给伯父王导面子啊,因为王导有陷害他爹王旷的嫌疑啊。再回到王羲之一家与王坦之一家的恩怨,王坦之是王述的儿子,而王述王蓝田年轻时是个傻子,吃鸡蛋的丑态天下皆知,其女婿谢万尚对其不敬,但王导不移不弃地提携他这个并非琅琊王家的人,后来王述不遗余力地打压王羲之,终于令其挂冠而去!王羲之在父母坟前发誓与朝廷决裂,显然他认为这是政治打击。而王羲之对王述也是嬉笑怒骂地反击,背后嘲笑王述“吃个鸡蛋如此妄悖,即令他爹德才兼备的大名士王承如此行为,也就一丝提不起来了,何况他这个东西!”后来各方面赶不上王述了,又对儿子说“我各方面都不比王述差,之所以名声官位不如他,是因为你们赶不上他的好儿子王坦之啊!”临川宛陵,也算一对相爱相杀的cp了。)
小杜诗有“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若论文化史地位,王宛陵王述,是赤了脚也赶不上王临川王羲之了。王羲之是中华书圣,他的“兰亭”谱,无价之宝。王羲之的典故多不胜数,他是学自卫夫人,卫夫人是卫瓘的侄女,却是钟繇的弟子。钟大将军钟会是钟繇的儿子,却被卫瓘所消灭,可见文人相轻是历史的主旋律,“临川宛陵”之类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喜欢人间百戰请大家收藏:(www.zeyuxuan.cc)人间百戰泽雨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