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来自港府的反击】
5月26日。
港府拍卖新财政年度首期2幅土地,第一幅位于粉岭联和墟,底价18亿港元,媒体依据市场行情,预计成交价在28~30亿;第二幅在元朗风琴街,起价4.8亿港元,预计成交价7~8亿港元。
预期的成交价自然属粗略估计,依据是以往的经验,但一切得看拍卖的结果。行业人士大都预测,成交价会高出政府底价的20%至 30%。
拍卖结果“爆冷”,在毫无竞争气氛之下,以略高于底价成交。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粉岭的一幅地,成交价为20.4亿港元,比预期的28~30亿港元低了许多;
元朗一幅地,以 5.1亿港元成交,也比预期的 7~8亿港元低了3成多。
消息传出,股市骤起抛风,其中地产股跌得最凶。
香港各大报章纷纷报道此事,“内幕”渐渐“大白”。
据披露出来的“事实”,香港主要的华商及英资地产商,在拍卖前夕“密聚”于咖啡室,其中有长实的周年茂、新时代的梁真勋、新地郭炳江和陈巨源、新世界梁志坚、恒基温文仪、恒隆陈启宗和袁伟良、太古地产简基富
人们怀疑发展商在拍卖前已“斟掂数”,但他们事后声称只是就地产商会会务召开会议。
有人对此仍持怀疑,拍卖竞投如战役,拍卖前夕各家都进入临战状态,哪来这份“闲情雅兴”商议与拍卖无关的事?
大家纷纷表示附和,也能理解老板的态度,新时代集团现在综合投资比例很多,不再是一家单纯的发展地产商。
这幅地的买家有13家发展商,它们是长实、南丰、新时代、新世界、新地、信和、嘉里、恒隆、恒基、太古、百利保、新加坡发展银行、中国海外。其中大古是英资;信和、嘉里、新加坡发展银行是东南亚侨资的在港公司;华夏海外是中资,隶属华夏建设部。
《资Z家》杂志称:“70年代以前,香港官地拍卖场中经常出现地产商合作竟投土地……随着官地拍卖制度及付款条件制度化,加上地产发展商自律,过去那种联手压价、私下分利的方法已不复见。今次重施故伎,引起公众人士猛烈抨击。”
超人在香港“1968”和“1983”的地产低潮,尚敢人弃我取,冒险大量收购土地。在拍卖场上,超人“擎天一指”更是赫赫有名。
他说:“今次公布的措施十分全面,兼具短期内打击炒家入市,遏抑楼价数个方法和长远措施的增加土地供应,可缓解香港住屋需求紧张的情况。地产建设商会是会尽量同政府合作,遵守及执行公布的措施。”
林祖辉也在一次活动中,被记者围住采访这个话题,他坦然的说道:“目前来看,各大发展商都有意配合政府,一齐打击楼市,不宜追高投地,所以大家分散投资。地产调整已经无可避免,这种情况有利于刚需者置业。”
香港地产商“审时度势”,明智地发表声明表示“原则赞同”港府打击炒风的措施。
他们立即在香港处于“孤立”的境地,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center><div class="mobadsq"/></center>
参加拍卖会的采访记者及“观察家”顿时议论纷纷。
对5月26日卖地场上发展商‘联手投地’的做法,不少人有异议。这并非不容许发展商组财团购入土地,而是不能出现变相垄断的局面。倘若真如此,就不是一个公平的市场了。
他现在不怎么参加官地拍卖,所以提醒大家一下。当然了,每次官地拍卖之前,他肯定就有了详细的资料和预案,会和陈斌他们沟通好的。
属首阶段的措施有:内部认购由5成降至1成;由目前入伙前2年可卖楼花,改为人伙前6—9个月始可卖楼花;买楼按金由现时5%提高到10%,等等。
“过了8分钟都无人应价,发展商都吃惊。现在楼市淡静,楼价在两个月以来跌一成多,加上政府即将公布遏抑楼价措施,发展商看不透后市,故联手出价压低风险。”
“可以说,这是近年拍卖场上少有的冷落景况。以往,多半竞投激烈,屡创新高……事实上,(官地)地价一下子暴跌1/3,也终究不是香港整体经济之福。以 5月26日卖地的反应为例,股市就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地产股急跌,投资者不知所措……
用户欢欣,炒家悻悻,发展商多持悲观态度。
林祖辉又说道:“今年住宅虽然较年初已经下跌15%,但市场交易不会马上遇上大寒,销售部要抓紧出售楼盘,价格不要带动再降价,但可以搞些促销活动,比如抽奖送黄金、欧美旅游.总之,我们要多花点心思出售,但又不要带头降价。”
香港地产建设商会发言人兼新世界发展总经理梁志坚说:“日前地产发展商联手买地,不是早有预谋去压低地价。当日在拍卖官开价后8分钟,都无人承价,令发展商担心倘政府收回该幅地,会影响日后地价,故他们决定联手投标。”
陈晓芬说道:“好的,我们一定多花心思,努力销售。”
林祖辉说道:“官地拍卖照旧购买,但不要太突出,能坐稳香江四大发展地产商,又能保持稳定的土地储备,就可以了。”
梁志坚还声明:“不是每个地产商都能拿出几十亿港元来投资此项目,只有联合多家共同发展。地产发展商确有诚意与政府合作,一齐打击炒楼风气。”
又有人认为,地产商联手垄断地价,必减少政府的库房收入,政府的钱,还得用在香港,伦敦又拿不走一分,地产商以牺牲政府库房收入为代价,实不可取。